掌握时机与主动
企业应如何把握参与标准制定的时机?应在何时参与?专家们也给出了建议。
吴东亚博士认为,“在标准制定进程的早期参与进去会非常有优势。如果一个标准领域已经相对完善,后进入者必须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做一个新的标准,跟原来标准的关系是什么等等,所以空间很小。对于一个新的领域,在领域规划时就参与各项工作,这个领域的各项工作和你很有关系,将会快速树立在这个领域的地位。越早参与,阻力越小。”
清华大学的李星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说:“时机很重要,应争取早日参与进去。”
在早期参与标准制定,会让企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认识到这一点,目前中国企业在物联网、SOA、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网络等领域都已经成为了标准化进程的早期参与者。
比如传感网标准第一次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工作组组建时中国就是发起国之一。在SOA、云计算等比较新的领域,中国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主导作用。在JTC1 SC38(分布式平台应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 中,SOA工作组召集人、云计算工作组秘书都是中国人在担任。此外,中国目前还承担了很多ISO/IEC JTC1组织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在数据中心网络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同样有中国企业的参与。
在《网络世界》报社主办的“2011网络世界大会暨以太网世界大会”上,IEEE 802.1数据中心桥接任务组主席Patricia Thaler在其演讲中指出,随着数据中心流量呈爆发性增长,40G上行将成为主流,100G也将逐步得到应用。在这种环境下,二层以太网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传统以太网生成树协议(STP)已经不能适应高密度、虚拟化、融合、网络自动化管理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业界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标准来构建扁平化(二层以太网)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网络正在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为克服传统STP的限制,IETF推出TRILL(多链接透明互联)协议,IEEE则推出了SPB(最短路径桥接)协议。二者的目的其实都是一个,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简化和互联。
同样是为了增加数据中心网络的弹性,但厂商的做法各异,目前业界存在着多种方案,网络行业在数据中心网络的非常好的设计方法方面似乎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例如,思科发布了支持FabricPath的Nexus 7000板卡,并且承诺现有架构与TRILL标准兼容,当TRILL正式标准化之后,只需要升级现有设备的软件,就能够与标准的TRILL交换机互联互通。
博科选择了TRILL协议作为其新的标准。它的Brocade One架构是以TRILL为基础的。
瞻博网络刚刚发布的QFabric数据中心产品线和云架构交换机完全不支持TRILL标准,而是支持一种在数据中心扩展以太网的专利方法。
Extreme最近宣布,它将使用多系统链路聚合(M-LAG)作为替代生成树协议、SPB和TRILL的方法。考虑到自己的运营商基础,Avaya和阿尔卡特-朗讯正在应用SPB。
在这场数据中心网络革命中,华为也不想只作为看客,很早就参与了标准的制定,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立场和态度。
IETF ARMD工作组联合主席、华为企业数通产品线高级系统架构师 Linda Dunbar表明了华为的态度:“华为认识到,无论IETF还是IEEE的标准,都不会有所有用户需要的一切功能。华为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对于存在争议和共存的标准,都尽量在产品方面同时支持。在标准确定方面,尽量将它们达到同样的水准,这样让用户能够有比较明确的选择。目前在华为遵循的一条使命是让标准成为开放的协议,以促进产业链的成熟,尽量帮助企业规避标准发展出现断层。”
华为高级标准总监、IEEE前副主席暨IEEE董事Chuck Adams认为,“把这两个解决方案都开发出来,让市场决定哪一种是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标准组织都同时去开发,开发了之后最后拿这两个东西到市场检验,让市场上去做出最终选择,选出最优秀的方式。”
可以看出,与某些厂商相比,虽然华为的思路似乎没那么“霸气”,但却更加务实:因为按照华为的思路,用户的权利得到很好的尊重,从长远看,无论从技术的代价还是资源的代价,都会付出的更少些。这种中国式的智慧也许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吧!
Chuck Adams指出:“对中国公司来说,我认为参与国际标准化不是一种挑战,而是一种机会。它能够使中国公司更快地进入到全球化市场活动当中去,充分利用国际上已有的技术专长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能够使中国公司更快速地进入全球市场。”
就信息产业而言,如上所述,中国企业和机构在参与国际标准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是面向企业的IT解决方案领域, 包括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网络),企业应用中间件,应用软件,和垂直行业解决方案。这些是IT行业里最大的商机所在, 而在这些领域里中国企业和机构的国际标准工作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仍然有待提高。
如此看来,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标准领路者的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