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宙
王建宙,是中国电信业为数不多的对互联网具有世界眼光的领导者。这是王建宙9月1日接受《互联网周刊》专访时,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
我力图从王建宙的战略思路中,发现中移动从传统电信业务向移动互联网业务转型的基因,从而把握“新移动”接力棒传递的线索。
运营商要有新思维:树立电信业的战略忧患意识
十一节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在民族饭店的磨房咖啡厅,一位互联网界第一代元老谈到电信转型时,对我说:移动互联网不是电信转型,转型没有变DNA(意思是电信与互联网的基因是不同的);电信运营商变不了自己的DNA。这话对于一般电信人是真实写照,但王建宙也许是个例外。王建宙关于中移动需要互联网疯子的著名说法,显示出电信运营商少有的基因变异意识。这种改变电信业基因,从根上向互联网靠拢的理念,是由何而来的呢?
王建宙在接受专访的时候,不等记者提问,首先主动提出“运营商要有新的思维”,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
王建宙认为,移动互联网使信息技术应用进入到新的周期。信息技术分别经历了大型机时代(上世纪60年代)、小型机时代(70年代)、个人电脑时代(80年代)、桌面互联网时代(90年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本世纪最初10年)。将来手机就是小电脑,移动互联网这次浪潮将超过手机上网。电信运营商需要关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其中巨大的产业调整和新进入者机遇。
王建宙赞同摩根斯坦利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这一判断:每个周期的赢家往往比上一个周期的赢家创造更大的市值。新的赢家不断涌现,一些现阶段的市场巨头可能会适者生存,甚至蓬勃发展,而另一些早期的赢家则可能每况愈下。报告认为电信运营商很可能会成为每况愈下的早期赢家。
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植根于这一战略形势判断而产生。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王建宙半开玩笑地引用了我在《互联网周刊》文章中用到一个词——未婚青年。我当时说的是“如果是这样(按指电信运营商不向互联网转变),将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财富榜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观:第一名:XX未婚青年;第二名,中国移动;第三名至第七名,XX未婚青年(们);第八名,中国联通;第九名,中国电信……”。当然,未婚青年只是个比喻的说法,实际是说不断涌现的新的赢家。
王建宙解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说,第一个挑战,电信运营商有可能不再是天然的产业链中心。过去,电信运营商看来看去,都是自己的语音业务。在话音和短信时代,电信运营商是产业链中天然的中心环节,这种情况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终端设备商、互联网服务商等,都可能成为产业链的中心,应用商店出现后,这种形势更明朗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是挑战,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数据流量,数据业务带来新的挑战。一是扩容的压力,另一个是收费模式的挑战。电信收费不像电力系统按用电流量收费,而是采用包月、套餐。全球电信运营商收费对流量都不限量,用多用少与收入关系不大。巨大的数据流量不能转化为收入,而收费的是别人,电信运营商就容易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