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中兴通讯从“被迫选择”到“屡试不爽”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方案解决提供商和中国最大的本地无线供应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带给世界的惊喜也许不仅仅只是CDMA,TD-SCDMA,IMS,GOTA……2010年,一组数字使得中兴再次备受瞩目:在2009年全球专利申请30年以来首度下滑的情况下,中兴却以502件PCT公开量、超过53%的专利申请增幅,成为2009年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快的企业。

  谈及数字问题,中兴知识产权经理冯艳民告诉记者,“对我们来说,有时候数量就是力量。”正是从这句话开始,冯艳民向记者讲述了中兴知识产权的故事。

  知识产权:从“被迫选择”到“屡试不爽”

  1995年,作为中国高科技领域最早一批实行“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和其它任何一家走国际化发展的公司一样,中兴也遭遇到了海外知识产权的壁垒。

  “从1996年中兴开始建立初步的知识产权发展模型,到2002年基本成形,我们的知识产权发展也是一个被迫选择的过程。”冯艳民告诉记者。

  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展,中兴被卷入的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这些纠纷自2006年开始彰显,到2007年和2008年期间数量剧增。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发动了对企业大范围的“专利屠宰”运动,华为、联想等大批企业受到牵连,中兴也被卷入其中。

  除了来自竞争对手的进攻,专利许可公司的“敲诈勒索”也是中兴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被称为“专利蟑螂”的公司,本身并不进行任何产品生产制造,而是通过自行研发或购买专利进而向其他生产商发起专利诉讼或进行专利许可,从而获得赔偿金和许可费。2008年以来,中兴相继遭遇到HPL、WIVA等专利许可公司发起的恶意诉讼。

  “在保证产品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前提下,知识产权对我们的障碍显得越来越明显,但其实这些都是公司海外成长中的插曲,发展我们的知识产权,不仅仅只是迫于诉讼的压力,最根本的还是配合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谈及此,冯艳民向记者解释道,“电信领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国内,1G和2G产业基本都被国外公司所垄断,我们作为后进者,如何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寻求自己的空间,积累我们的知识产权就显得尤其重要。”

  2006年以来,中兴在相继突破非洲、亚洲、南美等市场之后,开始将目光瞄向了知识产权发展最成熟的欧美地区,“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冯艳民不无感慨,“尤其在欧洲,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较量,是一场真实而激烈的战争。”

  2005年,中兴的DSL接入产品大举进军法国市场,很快影响到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从而引发了一场来自对手的知识产权进攻。中兴通过事先的专利分析和提前预警机制,加之本身产品的优越性,与对方展开了知识产权的较量,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使得中兴的接入产品在法国顺利销售。

  “既然这是一个国际游戏规则,我们的运营商、我们的客户也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那么我们就要去遵守。而且,如果运用得当,也是屡试不爽的。”冯艳民笑着说。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