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汇总了可在企业环境中使用的万兆以太网接口所支持的传输范围和介质类型。
10GE物理接口典型部署基于下列介质的传输范围
62.5微米多模光纤(FDDI等级)50微米多模光纤(MMF)10微米单模光纤(SMF)双轴铜缆
10GBASE-CX4数据中心---15米
10GBASE-SR数据中心26米-33米66米-300米--
10GBASE-LX4园区或者数据中心300米240米-300米--
10GBASE-LR园区或者城域--10公里-
10GBASE-ER城域--40公里-
10GBASE-ZR城域或者长距离--80公里-
DWDM城域或者长距离--80公里-32个基于单束SMF的波长-
在现有的从园区分发层到配线间的光纤布线中,有超过75%都是FDDI级别的(62.5微米)多模光纤(MMF)。距离要求通常超过100米(m)。因此,要在现有的FDDI级别MMF上为配线间部署万兆以太网,通常需要使用10GBASE-LX4光传输模块。
外型
万兆以太网可插拔接口具有多种外型,例如XENPAK、X2和XFP。从部署的角度而言,这些外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1)某个指定外型所支持的万兆以太网物理接口的宽度;2)物理尺寸。例如,由于空间限制,XFP外型目前并不支持10GBASE-LX4和10BASE-CX4光传输模块。只要链路两端的万兆以太网物理接口类型(例如10GBASE-LX4或者10GBASE-SR)相同,不同类型的接口就能在光传输方面进行交互操作。
万兆以太网相对于汇总多条千兆以太网链路的优势
很多网络管理人员都在考虑,是应当汇聚多条千兆以太网链路,还是部署一个万兆以太网链路。与过去一样,这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但是,与汇聚多条千兆以太网链路相比,万兆以太网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优势:
●减少光纤使用量——一条万兆以太网链路所使用的光纤束少于千兆以太网汇聚方式。后者需要为每条千兆以太网链路使用一个光纤束。万兆以太网的这种优势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布线复杂度。对于那些可能因为成本原因而无法铺设更多光纤的园区环境,万兆以太网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光纤布线。
●为大型数据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由于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排序要求,汇聚的千兆以太网链路所能支持的链路可能只限于1Gbps的数据流。相比之下,由于单个万兆以太网链路具有更高的容量,所以万兆以太网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那些会产生多Gb数据流的应用。
●更久的部署使用寿命——万兆以太网能够提供高于多个千兆以太网链路的可扩展性,延长部署的使用寿命。最多可以将8个万兆以太网链路汇总到一个虚拟的80Gbps连接。
万兆以太网的企业应用场景
如前所述,万兆以太网现在可以部署在从数据中心到配线间上行链路的已有光纤布线之上(如图1所示)。随着终端设备连接带宽的增加,万兆以太网部署还可以继续拓展到网络核心之外,从而提升网络的可扩展性。例如,千兆以太网到桌面的部署量已经在2004年底之前达到了每季度数百万个端口。如此广泛的部署大大提高了配线间上行链路的超额使用率,尤其是考虑到超过90%的配线间流量都会以由北往南的方式流经上行链路。
图2显示了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园区配线间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常见的做法是为桌面部署10/100以太网,再配以冗余千兆以太网上行链路。如果每台交换机连接了192个用户,那么超额使用率就约为19:1。根据标准网络设计非常好的实践的要求,配线间带宽超额使用率应该介于15:1到20:1之间,因此这种做法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但是,随着千兆以太网到桌面近些年来的日益普及,这些超额使用率迅速地攀升到了48:1,甚至96:1。即使配线间上行链路已经增加到两个或者四个千兆以太网通道,情况也没有得到改观。通过为当前的交换解决方案部署万兆以太网上行链路,有助于将配线间的超额使用率恢复到网络设计非常好的实践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可以根据未来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带宽容量。
桌面应用
覆盖整个企业的万兆以太网部署可以支持不断增多的桌面应用。这些应用大大提升了企业对于带宽的需求,其中包括:
总桌面数据负荷——由于桌面负荷的不断增长(如图3所示)和新型应用对于更高带宽的要求,每个桌面的总带宽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例如,由于越来越多的员工依赖于最新的PC数据,PC备份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自动――而不是由用户――执行备份任务,可以减少数据丢失,提高备份频率。对一个企业中的所有桌面进行频繁的PC备份会给网络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考虑到文件尺寸不断增长(例如Microsoft Outlook数据文件和PowerPoint演示)所带来的影响。另外,企业正在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应用(即在每个桌面上使用臃肿的、专用的客户端)转向基于Web的应用(即在每个桌面上使用简便的标准浏览器),以利用Web技术在运营、开发方面所具备的成本节约优势。但是,与专用客户端相比,浏览器需要更多地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才能获得信息并执行处理任务,进而导致了更高的带宽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