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容量随需扩展
某业内人士曾说起过一个故事:国内有家大型银行,在2000年左右,当它的一个大型数据中心落成后,该银行曾乐观地说:“我的数据中心至少可以用十年。”孰料,五年后,该银行启动了第二个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再过了三年,当第二个大型数据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之时,该银行表示已经着手开始第三个数据中心的选址。
该故事反映了数据中心建设中IT容量规划是多么难以把握的一件事。建立一个高度自适应、高可扩展性的数据中心一直业内相关厂商的努力方向。
例如, 早在2002年,施奈德电气旗下子公司APC就推出了英飞集成系统(InfraStruXure),2010年年底,该系统已经升级到新一代。据施奈德电气IT事业部中国区技术支持高级经理石葆春介绍,英飞集成系统将电源、配电、制冷系统、机柜、管理和服务有机地集合起来,通过标准化的模块化架构,实现“边成长边投资”构建数据中心,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大大减少电力浪费,并通过紧靠热源制冷的In-Row制冷架构,实现高效制冷。APC的测试数据显示,新一代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可实现25%的供电及制冷容量的提升,同时占地空间缩小15%,并实现15%的成本节省。
另一个解决方向则是近年来越来越热的模块化数据中心(也包括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来自微软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的高级软件架构顾问崔宏禹,以微软自身的数据中心为例,向大家展示了数据中心的演变过程。据崔宏禹介绍,微软数据中心目前已经演进到第四代:第一代数据中心里主要是机架服务器;第二代数据中心采用了密度更高的刀片服务器;第三代是集装箱式的解决方案(即现在微软在美国芝加哥的数据中心)。一个4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里面最多2500台服务器,如果将每一台服务器实施虚拟化,一个集装箱里最多可有两万个计算节点;而第四代数据中心将建设在爱尔兰都柏林和美国华盛顿。它自然也是模块化的,只是粒度更细,可让用户从一百台服务器起步,并且全部采用空气冷却技术,微软希望PUE值希望能达到1.0~1.2。
纵观当前的数据中心市场,不仅是微软、IBM、惠普这些国外厂商,国内厂商如浪潮、天云科技、世纪互联等都已推出自己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产品。可以预见,便携、高弹性的模块化数据中心终有一天会从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
管理“智”关重要
Gartner在2010年发布的报告《DICM:超越IT》中指出,到2014年,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工具和流程将成为数据中心管理的主流趋势,市场渗透率将从2010年的1%上升至60%。
DCIM解决方案可以直观地显示数据中心所有物理资产和逻辑资产的完整清单,表明机柜和数据中心的场地位置和机柜热负载。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利用这种软件,就能在实施任何可能严重影响数据中心性能变化的措施之前,建立复杂的假设场景,利用模型来模拟任何移动、添加和变化。
Gartner的报告称,事实证明,DCIM可以将运营费用最多减少20%。其他研究机构也称,DCIM可将部署新服务器的时间最多缩短50%,将数据中心寿命最多延长5年,并有助于降低PUE值。
在DICM工具的开发上,艾默生网络能源(Emerson Network Power)属于先行者之列。艾默生于2010年10月推出了DCIM集成平台Trellis。Trellis平台集合了艾默生现有的Aperture、Avocent和Liebert DCIM等解决方案的内容,并创造出一套将所有信息集中到一个数据源的无缝解决方案,使原有功能得到了提升。
“有句话形容中国机房,即一流设备、二流设计和三流管理。这句话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反映了部分现实。我们希望通过Trellis平台,向用户提供非常好的的DCIM实践,从而帮助用户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管理的水平。”Avocent(中国)和技术服务部经理张智轩说。
网络随云而变
移动计算、数据存储和虚拟化的强劲增长,导致数据中心网络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几乎所有的网络厂商都在发布自己的云网络战略和方案。
例如,阿尔卡特朗讯就带来了新的网络架构AFN(Application Fluent Network,应用流畅网络)。据上海贝尔企业通信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徐向东介绍,新方案包括数据中心Mesh和Pod。Mesh是个相互直连的两层架构,可以跨越多个站点,连接数据中心中的Pod节点,形成跨数据中心的交换结构,使用两台核心交换机就可以支持最多14400台服务器,最大交换容量达到169Tbps,端到端延迟小于5微秒。具体的组成产品则包括新发布的OmniSwitch 6900架顶式10G交换机、OmniVista 2500虚拟机管理器、OmniSwitch 10K模块化核心交换机,以及虚拟网络档案vN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