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两位光纤之父的碰撞:赵梓森忆高锟

  在6月10日日召开的“2010中国FTTH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荣获者、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的交往,“垄断与竞争”的往事耐人寻味。

  高锟,英籍华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光纤理论,用发丝细的玻璃管捉住光速,从而推进了人类的科学进程,被誉为“世界光纤之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席科学家,因为亲手研发了中国知名根实用化光纤光缆和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而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中外光纤之父:耄耋之年忆相识

  高锟生于1933年,赵梓森生于1932年,出生地都在上海;两位光通信领域的领路者,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

  高锟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在1966年的时候发表论文《制造石英光纤进行可光纤通信》,阐述了单模光纤的原理构造。当时很多人看到觉得石英不可能用于传输信息,后经康宁公司花费20余年时间让石英产品可以通信,也就发明了光纤。

  赵梓森今天在上海出席“宽带中国-2010中国FTTH发展高峰论坛”会议,78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演讲的主题是《光纤通信发展历程及中国三网融合现状》,并谦虚的称自己是“退居二线,关公面前舞大刀”。

  1979年,赵梓森代表中国邮电部,第一次出国到意大利开世界光通信会议。与黑头发、黄皮肤的主席高锟相识,两人很高兴地用汉语交流起来。

 

高锟与赵梓森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