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专稿】提到应用交付,相信很多网络工程师和系统架构师都不会陌生。源自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交付,已经越来越成为IT业界的一种时尚谈资。只是,目前在厂商的大力推广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市场基础和认知理解程度
——于是我们经常性地看到这样的情况:一边是厂商们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己的应用交付产品拥有哪些先进的功能和性能,另一边却是网络工程师们对这些产品的各种担忧和好奇,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整个市场对于应用交付的一些误读甚至是错误导向。那么,应用交付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当前业内对于应用交付的误解又有哪些?
误区一:应用交付等于负载均衡
诚然,应用交付是由负载均衡发展而来,但单纯地将两者划为一谈却显然是不正确的。首先,为了弄清楚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负载均衡到应用交付的发展之路。
起初,互联网存在的目的就是互联互通,这时候网络应用相对简单,流量和访问压力也不大,因此,网络设备只需要做到简单的分发处理就可以了。这也就是早期的路由器和交换机诞生的原因。
然而,随着网络应用的增加和流量的扩大,互联网上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网络访问延迟成为网络技术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关键应用的访问速度。于是,负载均衡技术诞生了。
从字面上理解,负载均衡很简单,就是把各种应用(对于网络来说,算是一种负载),合理地分配到各种设备资源里,达到一种均衡的目的。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访问一个网站,那么你的请求会同时的分发给互联网上这个网站的多个镜像节点(包括主节点),共同为你提供内容资源,加速你的访问。因此,此时的负载均衡技术,更多的是一种依托交换机、路由器等传统网络设备的新应用而已。
再后来,随着网络架构的复杂化和网络应用的多元化,简单的负载均衡技术已经不足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特别是4~7层的应用需求),因此一种独立的负载均衡设备诞生了。它将负载均衡技术从路由交换设备中剥离出来,变成一个基于网络4~7层的独立的设备。
在负载均衡设备的基础上,一些厂商又将各种相关的技术整合进来,形成一个基于负载均衡、虚拟化、广域网优化、Web加速等技术的应用平台。此时,用户的网络应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加速、稳定性、安全性、定制化等各种支撑。由于其架构核心在网络4~7层,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应用”层,因此,被定义为应用交付。
现在,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负载均衡与应用交付的区别。负载均衡一种基于网络访问瓶颈而发明的技术,是以“网络”的角度看待和处理应用;而应用交付则是集成了多项技术的应用平台,是站在“应用”的角度使用和优化网络。
当然,现在很多的厂商案例,依然在无意或是刻意地混淆应用交付与负载均衡这两个概念。一方面是由于两者在技术和发展上的继承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两者的服务对象和层级不同,不存在直接的替代关系,所以,很多厂商既提供应用交付,同时也提供负载均衡。
因此,如果你的企业只限于基本的网络访问需求,那负载均衡就足够了,但如果对应用有较强的要求,应用交付应该是你升级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