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3G来临 手机支付仍面临两大难题

  开启“刷手机”时代

  湖南、广东、上海等地已率先步入“刷手机”消费时代。业内分析师认为,3G的到来,为手机支付提供了速率上的极大支持,理论上,任何小额支付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购买电影票、便利店购物、餐厅结账等都将有手机支付的用武之地,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广泛。

  手机支付拥有巨大的市场。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手机方式进行支付。在全球市场,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

  易观国际认为,2009年中国的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2006-2009年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0.4%,2009年末的用户将达到8250万人。国内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为手机支付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国内手机用户数已超过7亿,位居全球先进。

  运营商通过改良终端或谋求合作伙伴的方式纷纷涉足手机支付领域。例如,中国电信的手机支付业务从6月起已经在上海等地试点商用,在上海,中国电信与交通银行合作,推出基于天翼手机应用平台的新型电子支付产品,手机除了可支付公用事业费、购买电影票外,还可预约医院专家门诊。

  尽管如此,三家实现该业务的技术手段都不尽相同。在上海,中国电信用户只需购买手机支付SD卡即可完成操作;中国移动主推RFID-SIM技术实现手机支付,用户只需更换集成RFID的SIM卡,即可使用手机来实现刷卡功能;中国联通使用的是NFC技术,在上海,新一代刷卡手机已经实现量产。

  面临两大发展难题

  尽管手机支付业务未来前景无可限量,但是在国内尚未发展成熟,其推广还面临一定的考验。

  信用是制约手机支付发展的一大难题,相关的信用体系需要迅速完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从技术上看,手机支付其实比网上支付更安全。他表示,由于实体空间的信用卡环境问题没得以解决,拖累基于PC的网上支付的信用环境,所以手机现在还不敢贸然搞大额支付。

  用户对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据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中《中国手机应用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09》研究表明,用户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服务中,手机支付仅占3.9%,远落后于如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邮箱等其他应用。

  对此,专家指出,政策引导最主要的应集中在信用环境营造上。易观国际分析师建议,运营商在手机支付业务的推广中,应注意解决移动终端与手机支付不相匹配的问题,同时丰富手机支付所涉及产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用户体验。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