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5G是否终将取代Wi-Fi?RUCKUS对400+企业展开调查

  一项新调查显示:在5G和Wi-Fi领域,企业希望同时拥有两者,统一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一起来看看ZK Research的Zeus Kerravala如何解读这项关于5G和Wi-Fi的调查结果。

  RUCKUS One和RUCKUS NaaS正在直面这个问题。在蜂窝和Wi-Fi®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过去的几年里,曾有过“私人4G/5G将普遍取代Wi-Fi”的说法,而Wi-Fi将显著减少对蜂窝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需求。

  实际上,根据ZK Research与CommScope合作进行的一项新调查,90%的企业希望实现统一的Wi-Fi、私人4G/5G蜂窝和有线网络,并希望有更加紧密的管理体系。

  通过对402家企业调查发现,超过85%的企业对Wi-Fi、私人4G/5G和有线网络进行了分开部署或计划,其中86%已经部署或计划部署Wi-Fi 6/6E/7,92%已经部署或计划部署私人蜂窝。

  为什么需要同时使用Wi-Fi和私人4G/5G?

  虽然都是无线技术,但它们起到互补作用。Wi-Fi已经普及,并且非常适用于通用连接,而缺点在于它在共享频谱上运行,容易受到干扰和拥塞的影响。私人4G/5G利用专用频谱(例如在美国的CBRS),使其更加可靠和可预测,但成本可能相当高。

  理想情况下,客户将同时使用Wi-Fi进行手机、笔记本电脑和非关键连接,并在必须确保连接性的情况下使用4G/5G。OT设备、自动驾驶车辆和医疗设备是其中的案例。

  主要问题:独立管理、安全性、QoS--企业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运营团队面临的挑战在于管理这些独立的有线、Wi-Fi和私人4G/5G网络。提供私人蜂窝和Wi-Fi的供应商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大多数组织使用两个到五个管理控制台。调查quantified这一点,并发现73%的组织目前使用两个或更多的管理控制台。

  更令人震惊的是,91%的受访者表示独立的管理工具浪费了他们17%的时间和19%的资金。考虑到IT专业人员有限的时间和预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带来巨大的回报。

  九成企业希望实现融合的多接入无线网络

  我们调查的企业中,近九成(88%)表示他们认为融合的多接入网络将有益于他们的组织。在公共场所、制造业和运输领域,企业几乎一致认为这种方法优于运行独立的网络。这充分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迫切性。

  他们期望从融合接入网络中获得改善的安全性(46%)、性能(44%)和灵活性(36%)等最主要的好处。

  此外,他们还寻求通过减少成本和提高现有员工效率来获得更大的效益。我们看到他们有能力迅速收回近20%或更多的预算和时间。对于许多企业而言,通过转向融合的多接入网络,这可能意味着数百万美元的底线收益。

  RUCKUS One和NaaS与融合的多接入无线网络紧密契合

  CommScope正在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推出了RUCKUS One™平台,提供RUCKUS® Network as a Service (NaaS) 或托管云解决方案。RUCKUS One使组织能够从一个单一位置管理所有的接入网络,包括有线交换、Wi-Fi和私人蜂窝。

  与为每个接入网络多次配置策略或安全参数相比,现在只需一次配置即可推送到每个网络。当人工智能成为网络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就会产生更大的回报。在数据科学中,有一种说法是“好的数据导致好的洞察”,这是正确的。同样的是,数据的分散导致了局部的洞察。运行独立的管理工具会使数据保持分散,限制了人工智能的影响。

  随着公司寻求融合IT和OT网络,统一的管理控制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两个历来分开的环境的融合是多年来一直被预测的事情,而现在似乎终于成为进行时。许多OT设备没有内置的安全功能,在RUCKUS One中启用安全性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Network as a Service和托管云是关键的消费模型

  为了帮助客户快速部署解决方案,RUCKUS NaaS提供了基础设施即服务和托管服务的组合。我们调查的企业中,79%表示他们将依赖NaaS来实现融合的多接入网络。

  托管服务组件可以释放员工的时间,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战略性的倡议。将基础设施转移到服务模式带来预算效益,因为付款是一致和可负担的,而不是在部署时进行大额支付。综合考虑,以服务方式使用网络导致基于结果的服务水平协议(SLAs),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将其IT和业务目标对齐。

  5G是否终将取代Wi-Fi?RUCKUS对400+企业展开调查5G是否终将取代Wi-Fi?RUCKUS对400+企业展开调查

  CIO的角色不断变化,而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技术人员需在创新、客户和员工体验以及成本节约之间取得平衡。将不同的接入网络演变为一个统一管理的融合多接入网络,可以实现所有目标,同时也为未来应对挑战创造灵活性。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