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微网格规划应考虑哪些因素?

  1 什么是微网格

  为便于运维和管理,城市内的光纤接入网通常按区域分片建设。在城域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在综合业务接入区内进一步划分微网格;主干光缆线路通常以综合业务接入区为单元进行建设,引入光缆线路则通常以微网格为单元进行建设。微网格内的光纤接入业务通过引入光缆收敛到配线光交,再通过配线光缆连接到主干光交,经主干光缆收敛到汇聚点。

  一般来说,微网格就是一个配线光交的覆盖区域。微网格的边界一般比较明确,覆盖区域通常比较固定。综合业务接入区通过一个个微网格完成整个区域内光纤接入网的全覆盖。

  2 微网格的划分

  微网格的划分,主要与配线光交的覆盖能力、市政道路等自然界限、配线及引入光缆线路的建设条件等因素有关。

  2.1 配线光交的覆盖能力

  配线光交的可覆盖住户见《一个配线光缆交接箱的网络覆盖能力有多大?》一文。当微网格为住宅小区时,可根据小区的容积率估算出配线光交的可覆盖面积。

  基于资源使用率和网格扩展性的考虑,市区配线光交的容量应以576芯为主,业务需求较小的楼宇及低密度场景下也可使用288芯,不宜使用288芯以下的配线光交。微网格的大小以配线光交覆盖能力的50%~100%为宜。

  2.2 覆盖区域界线

  城市内的市政道路、河流、山地等自然界限,将城市划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街区”。由于引入光缆只在微网格内布放,这些不利于光缆穿越的自然界限便成了微网格理想的分界线,而根据“街区”划分微网格,也使微网格的划分变得简单。一个“街区”根据其覆盖范围内潜在业务对光纤端口的需求,可进一步划分为1至多个微网格。

  内部光纤接入网由开发商建设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在进行微网格规划时,无需清楚内部光纤网络的具体建设情况,只需知道覆盖范围即可。在“街区”内划分微网格时,应将该区域作为独立的微网格考虑。

  同一单位使用的建筑或建筑群(如学校、医院、宾馆等),对运营商而言,只是一个专线用户,对光纤端口的需求很少,不应作为独立的微网格。

  2.3 光缆线路的建设条件

  微网格内的引入光缆线路一般在住宅小区、商业及办公楼宇等内部建设,通常需征得相关业主单位同意后才可以实施。所以,配线及引入光缆线路往往是运营商协调好一个或几个业主单位后,才能进行光缆线路建设。

  每一批光纤接入工程覆盖的多是些零散的区域,譬如:一个或几个住宅小区、一栋或几栋商业楼宇等。这些零散区域对光纤端口的需求通常不足一个配线光交容量的50%,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与周边的微网格合并,但在实际工程中往往被建成了独立的微网格。这就导致了现网中微网格覆盖范围普遍较小的现状。

  2.4 低密度区域

  在工业园区、城市郊区等用户密度较低的区域,每个街区的用户数通常只有几个至几十个,市政道路不但不是布放光缆的障碍,反而成了光缆布放的主要通道。这种场景下,不宜按街区划分微网格,可根据用户分布的具体情况,以市政道路为主线、用户空白区域为边界进行微网格划分。

  在低密度区域,若以288芯光交的网络覆盖能力来确定微网格的大小,则微网格的覆盖面积可能较大(超过1.0平方公里)。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所在综合业务区的面积,将该微网格的覆盖面积限制在综合业务区面积的10%以内。

  2.5 微网格的覆盖半径

  微网格内,除少部分数据专线外,绝大部分用户都是通过分纤箱放装的。微网格覆盖半径的大小,极少会影响到用户的放装难度。所以,把不同场景下微网格的覆盖半径限制成150米、200米或300米并无实际意义。譬如,一些地形狭长的多层住宅小区,用户与配线光交间距离往往会超过500米;而在工业园区,用户与配线光交间距离超过1000米的情况则更普遍(现网中有些工业园区,由于配线光交至用户间未建设引入段光缆和分纤箱,导致了配线光交的覆盖半径过小)。

  不同场景下,微网格的半径或者覆盖面积会有很大差距,只有在相同或相似场景下比较才有意义。

  2.6 微网格内的配线光交数

  一般情况下,一个微网格只设一个配线光交。但当原微网格的配线光交容量不足需原址扩容时,或2个配线光交各自的服务边界不太清晰(如同一住宅的不同单元由不同光交覆盖)时,也可能出现一个微网格由2个配线光交覆盖的情况。在网络规划时,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

  3 微网格规划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内的微网格己基本实现了光纤接入业务的全覆盖,但微网格的覆盖普遍存在:重复覆盖、覆盖范围过小(每平方公里光交数超过15个)、漏覆盖、覆盖界限模糊等诸多问题,给网络的建设、维护和放装均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但微网格的合理规划却远比想象的复杂。由于运营商对光缆等亚资源的管理能力有限,只能统计出配线光交的数量,而无法了解每个微网格具体的覆盖范围。这使得微网格规划结果的合理性大打折扣。

  即便对网络现状完全清楚的街区,在微网格规划时,也至少需要调研清楚街区内以下信息:(1)光缆敷设条件(杆路及管道资源情况);(2)哪些是三网共享建筑;(3)非三网共享住宅小区每栋住宅的层数及每单元户数;(4)非三网共享公共建筑的用户分布情况;(5)街区内专线、宽带、室分、宏站等业务的分布情况。而在规划阶段调研这些信息的工作量巨大,但意义却有限。下图为某市微网格规划图(局部)。

  4 结束语

  微网格规划需调研的内容,大多数与工程设计和网络优化相关,如果将微网格的规划调整到设计阶段,按照综合业务接入区将微网格的划分、新建光纤接入工程设计和接入光缆线路的优化结合在一起,统一在设计中体现,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