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5G争霸,谁主沉浮?

  【IT168评论】近年来,5G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之一,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根据GSA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全球133个国家/地区的443家电信运营商对5G进行了投资,其中70个国家/地区的169家运营商已经推出了5G商用服务。

  作为全球5G商用第一梯队的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复盘我国的5G商用之路,工信部于2019年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5G时代。随后,在政策、应用、技术等方面快速展开,让5G发展跑出了“中国速度”。

  在5G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今天,想领先一步还得靠实力。前不久,Gartner发布首份《5G网络基础设施魔力象限》,展示了全球5G领域通信服务提供商(CSP)的市场情况,报告一经推出便备受行业瞩目。全球共有10个公司入选本次魔力象限,其中有6家总部位于亚洲,2家位于北欧,2家位于美国。

  ▲5G网络基础设施魔力象限

  领导者:爱立信、华为、诺基亚

  世界上三大的无线接入网(RAN)供应商,爱立信、华为、诺基亚跻身于领导者象限,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报告指出,爱立信凭借动态频谱共享(DSS)、5G载波聚合技术、Uplink Booster等先行优势,在魔力象限执行能力轴上定位最高,从而力压群雄,位居榜首。

  截止目前,爱立信已经与多家单一电信运营商签订了130多项5G商用协议,并为全球79个5G商用现网提供支持。尽管爱立信通过收购德国凯仕林(Kathrein)扩大其无线系统产品组合,但是与某些友商相比,爱立信的无线单元产品线较窄,功能支持较为缓慢,缺乏灵活性和以客户为导向的文化。

  此次报告中,华为在愿景的完备性方面遥遥领先。华为是5G专利和3GPP相关标准的贡献者,它所掌握的5G专利数量远远超过高通、诺基亚和爱立信等供应商,排名全球第一。得益于在4G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华为的5G网络业务在中国、亚太地区和一些欧洲国家,以及中东地区均处于有利地位。

  据Gartner称,鉴于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以及某些国家/地区对中国供应商产品的政治抵抗和安全忧虑的加剧,可能会影响华为获得新的5G订单。此外,华为的5G方案更倾向于专用硬件设备,缺乏对Open RAN和vRAN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华为解决各种CSP所追求的战略性RAN/vRAN计划和项目。

  诺基亚在执行力方面与华为齐平,但前瞻性稍弱一些,当属于第三名。有别于其他供应商,诺基亚将拥抱Open RAN技术视为其关键的战略途径,致力于推动vRAN和云RAN的发展。诺基亚为企业提供基于私有LTE/4G或NR 5G无线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被视为全球私有LTE交易数量的行业领导者。

  分析师表示,诺基亚的5G产品和服务在性能和响应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软件稳定性、错误修复服务等。虽然诺基亚已经选择了博通、英特尔和Marvell等多家供应商达成合作,为其5G无线产品打造定制芯片组,但是通信服务提供商应该高度关注其芯片组开发、交付和产品集成。

  远见者:中兴、三星、NEC

  被Gartner认为有远见的企业,分别是中兴通讯、三星、NEC,其中三星执行力比中兴通讯强,中兴通讯前瞻性比三星强,而NEC相对较弱。2019年,前四大供应商(爱立信、华为、诺基亚和中兴通讯)在移动运营商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市场份额约为90%。

  作为我国早期5G独立部署的主要供应商,中兴通讯拥有完善的5G产品组合,涵盖无线电、核心和传输层,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它首创的SuperDSS与FAST技术,可以实现频谱效益最大化。然而,中兴通讯的LTE市场份额较少,可能会影响其5G全球营销策略。

  三星在5G技术研究,特别是毫米波、自主开发的芯片组和vRAN的优势领先,为助推全球5G的发展打好了“样板”。在三星的不断助力下,毫米波实现了从争议到“真香”的蜕变,商用部署版图不断扩大。如今,三星已在芯片组、核心网络、终端设备、无线解决方案等领域拥有完整的端到端优势。

  NEC是日本的一家跨国信息技术公司,它通过大规模的5G部署,巩固了在日本的核心地位,有些国家对NEC的Open RAN解决方案十分感兴趣。2020年10月,英国国际贸易部表示NEC将“支持在英国推出5G”。相比魔力象限的领导者,NEC的5G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并不全面。

  观望者:思科、富士通、Mavenir、烽火通信

  报告显示,思科、富士通、Mavenir、烽火通信被列入观望者象限。虽然前三家公司也致力于Open RAN和vRAN方面的研究,但是都不具备完善的5G产品组合,只在特定领域提供相关的技术或设备。

  烽火通信在我国光通信市场和网络传输切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它缺乏针对Open RAN或云转型方面的战略,限制了其拥抱新技术生态系统的能力。目前,烽火通信仍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全球扩张战略,在海外市场缺乏品牌知名度。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