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不断追逐 数据港争做国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排头兵

  伴随着AI、云计算、物联网等热门技术快速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企业非常好的选择,而数字化转型必须从数据中心开始,因此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自然成为了所有数字经济的核心。

  近日,中国数据中心工作组(CDCC)主办的“2018 数据中心工程标准化建设年度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众多业界专家和厂商参与本次活动,会议间隙,数据港副总裁 王海峰接受采访,他分享了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现状及中美数据中心差异化等热门话题。

数据港副总裁 王海峰

  选型数据中心 国内优异互联网公司都选择数据港

  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是中国领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也是上海市国资数据中心上市企业,数据港目前同时服务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网易等世界级互联网公司。今天中国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应用品牌大多是由数据港云数据中心负责运营,其中包括微信、QQ、支付宝、阿里云、天猫、淘宝、百度搜索、网易游戏、百度地图等。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风暴袭来之时,数据港一直走在数据中心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数据港多项云计算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指标已经可以比肩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全球云计算产业巨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运营管理方面,率先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更加科学的管理运营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在亚洲率先采用了大规模风力发电运营数据中心,为国际绿色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树立了成功典范;在绿色节能方面,数据港数据中心平均能耗水平比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平均水平节能50%,为中国数据中心的发展树立了行业标杆,去年,数据港获得了行业国家优异科技大奖“数据中心科技奖--科技杰出奖(能效)”。不仅如此,早在2012年12月,数据港更是荣获了具有国际数据中心产业界“奥斯卡奖”之称的DatacenterDynamics两项国际大奖,标志着数据港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然得到国际产业界的认可。

  王海峰也同时强调,“数据港从创始到目前为止,专注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关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符合我们商业数据中心的核心准则。截止到目前为止,数据港在给中国客户提供的定制化数据中心服务交付记录良好,没有一次跳票,其实这实属不易,数据港已经形成了一套典型的验证方法论和验证脚本,在我们最重要客户里面我们是少数可以通过自己做验证并且得到客户认可的服务商,这表明了两件事情:第一,客户对数据港的高度认可;第二,数据港自身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

  软硬实力突出 国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排头兵

  数据港从国内众多数据中心脱颖而出荣获众多殊荣,与其背后软硬实力息息相关,首先拥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中心能效管理,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其能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数据港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企业,其中一个核心优势就是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中心能效管理。其次建设运维:安全与效率兼顾。

  数据港深圳数据中心从建设到投入运营历时75天,张北数据中心从拿地到投入运营历时近11个月,而同行业平均需要2年左右,数据港快速的交付能力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57个月度运维无宕机记录、无违反SLA记录,强大的技术管理能力帮助公司在2017年 连续三个季度在阿里巴巴全国数据中心业内知名,连续8年顺利保障阿里巴巴双十一安全稳定运行。

  最后,技术创新,在亚洲大规模采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运营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先进的能效科学技术管理理念贯穿到了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突破了国际和国内主流衡量体系PUE的局限性,并实现了ICT设备和FACILITY协同管理和优化。在数据中心设计、实施、运维和运营阶段,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包括冷冻水系统(间接自然冷却)和风墙(直接自然冷却)的多种工况组合、ICT设备和FACILITY运行能源消耗参数&指标的持续优化等,把丰富的清洁能源就地转化成强大计算能力,能耗水平比中国数据中心平均水平节能50%,能效管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王海峰最后还强调,我们是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少数拥有数据中心设计院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拥有建筑设计行业甲级资质(建筑工程甲级)。

  对标国际一流 有超越也有差距

  数据港从成立之初就对标美国市场,主要商业模式是定制数据中心,服务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客户和云计算巨头客户,上市之前这是数据港的主要业务,对于新业务拓展,王海峰表示,我们上市之后开始业务拓展,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基于数据港九年历程中所积累技术和经验,将自身的能力对外输出/服务,对客户的数据中心提供服务;另外一方面,数据中心市场和格局都跟以往不太一样,客观上来讲云计算会带来很多冲击和影响,对数据港而言,也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数据中心运营商向混合云服务供应商最好的时机点,因为我们本身就具有一些天然的基础和基因,比较适合我们的云计算巨头客户,变成混合云服务提供商。

  既然是对标美国市场,那么与国际一流数据中心之间有哪些差距,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在一两年前,中国数据中心建设还是一个追随者,并不是行业的排头兵,基本上参考了美国数据中心巨头”,王海峰说道,“但是我们能看到,不管在技术、架构、还是管理环节上,差距在不断缩小。甚至我们最近几年也跟日本同行们和美国同行们做过一些交流,发现在有些指标上我们已经超过了他们。但是客观上来讲,毕竟中美有些东西是不太相同,比如说在方法论、架构设计上,我觉得我们没有差距,而且我们甚至比我们美国同行们走得更快一些。但是,如果是从eco-system来讲,我们比照美国同行们是有些差距,但这不是靠一两家公司或者说靠几位专家就能解决问题。最后,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也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在一些施工上(工艺上),一些项目精细化管理上来比较,但是如果从理念、方法论上我觉得我们一点不差,如果单纯从成本上来讲我们甚至优于美国同行,在CAPS上,这一点可以比较负责任讲,我们是优于美国的,但是在OPAS上来讲,我觉得我们还有些差距,但差距已经不大。

  未来的数据港将会一如既往持续深耕数据中心基础建设领域,在定制数据中心领域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形成基地型和枢纽型两翼齐飞的发展局面,在华北、华东、西南、华南板块持续进行快速扩张,同时我们会不断拓展混合云解决方案,以及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包括EPC+运维外包+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平台+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为形成未来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智能驾驶的云生态数据港目标不断前行。

  写在最后

  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我们历经了传统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模块化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地域方面也经历了北上广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数据中心或者更远的数据中心,类似宁夏、张北、贵州等,但是跟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实。同时,在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方面,也逐渐应用在数据中心内部,提升数据采集精度,基于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进而在采购、架构设计、运维策略、能效管理策略不断校正优化,并且来反复验证,满足国内监管要求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广大市场需求,使中国数据中心大有可为。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