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案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和革新因素,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点之一。伴随着近年来虚拟化、云计算等概念的普及,新兴技术理念正在加速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内,教育信息化已经跨越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走进了深入应用阶段,并探索如何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而云计算作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架构,它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提供云服务。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十二五”期间,以“智慧教育”为抓手,建设基础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近日,南京市电教馆与华三联合举办的南京教育云建设专题研讨会,以“智慧教育 云端开启”为主题在南京江宁高中举行,吸引了来自国内教育行业的众多专家500余人,就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展开探讨、对教育云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数字化学习进行交流研讨。
聚沙成塔 将资源有效利用
南京市从上世界90年代末期开始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历经20多年的发展。很多学校在不断加强硬件环境条件的同时,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许多与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结合的优质资源在改善教学质量的同时,却犹如“每一粒细沙”被散落在教师的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或学校的服务器中;于此同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对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清晰认识,逐渐走进了教育信息化闭源发展的“死胡同”,出现了管理应用平台只能唯“我”所用,不具备可复制性,不能推广和借鉴。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陈平副馆长坦言,“在云到来之前,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资源分散,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意识淡薄、模糊,应用和管理平台不具备可复制性等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云服务的模式,将散落在全市的资源利用起来,并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把资源让更多学校的师生共同分享。”可以说如何将资源平台打通,通过云服务的模式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便利,是摆在南京电教馆,提升南京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首要课题。
南京电教馆作为市教育局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管部门之一,提出了围绕“教育云”建设的整体思路。陈平指出,“我们希望把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应用、教师能力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同时,市区两级加强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包括市电教馆和区县电教中心共同建设。”
通过组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提升学校管理者意识,获得培训经验,从而进一步在学校中培养教育信息化助手,帮助校长和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策略、运作等出谋划策,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技术应该起到的作用而提供依据。
资源与协作 完善管理和运营机制
随着南京市教育局新“三基”(“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和“基于小班的教育”)基础性战略的出台,尤其是“基于网的教育”将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决定在“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上采用云计算模式。
据介绍,公共服务平台模块是整个系统承上启下的核心平台,对下实现基础设施的屏蔽并充分发挥其性能;对上为统一门户、多业务承载和单点登录、信息标准体系和运营维护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项目包含了教师教研协作平台、资源平台,2012年建成,目前已经在四个试点区进行试运行;二期建设项目为网络教学平台、云服务支撑平台。
教研协作平台为基于网络开展教学研究、教研互动与业务交流、教师专业发展等提供了便利。陈平指出,“教师教研协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打破了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明显的弊端,教师教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培训,无需再受到舟车劳顿、时间浪费的困扰,通过平台可随时获取;其次,教研平台运作所生成的教学资源,通过与资源平台的对接,让资源不断汇聚,在日后为教师们所用。”
资源平台是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源泉,在这里各类资源丰富,工具和资源模板多样,不断完善的资源审核机制,资源多级别、多维度的分类管理。陈平表示,“通过征集、自建和购买的方式来建设资源平台,做到全学科、全年段的覆盖,在2015年之前,能比较好的为教师提供服务。”
为了在未来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南京电教馆对机制建设可谓煞费苦心。陈平坦言,“教育行业相对封闭,教育竞争客观存在,信息化推进成效慢。”曾经身为教研员,在学科教研与信息技术教研摸爬滚打10多年的陈平馆长,为此深有体会。一方面学科教学和技术深度融合层面需要教研员的深度介入,一方面传统的“面对面”教研模式又根深蒂固。所以电教馆与教研室的协同协调就至关重要,陈平表示,“目前的思路是让教研室所有教研员都能接受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以学科研究为突破口。后续跟教研室相互融合、配合,共同推进教研协作平台与教育资源的建设。”
对于资源平台的建设,南京电教馆首先想到的就是运维和运营问题。通过运营机制的调整,采用增值服务的方式,甚至付费方式,保证有更多的资金保证平台的后续发展,让资源常新,常续。陈平也强调,“目前江苏省也在酝酿和开展教育信息收费的征求意见,后续会出台政策,收费不是赢利,而是更好的提供服务,如果机制建立将更有效的推进资源平台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常态发展。”
同时针对教师个体的机制建设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如教师的独享、分级的分享,与企业合作给教师提供资源分享,推进教育水平均衡发展、淡化教师竞争概念,打破资源分享壁垒。
教育均衡 江宁区走在了前面
江宁电教中心的王家文主任兴奋的告诉记者,“江宁市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均衡的发展。”目前江宁区已经建成了区教育城域网,南京市电教馆数据中心跟江宁区已经联通,在2015年实现电教馆与12个电教中心光纤互联,为教育云的实施打下更好的基础。
目前在江宁区的电子备课平台上,已经有6万多篇教案,并还在以1000篇/天的速率增加,电教中心平台上电子备课、图书馆、智能办公、手机APP、资源平台、实验室等等。
由于江宁区已经具备链路条件,所以南京市教育云优先在江宁区实现落地,同样的模式逐步复制到其他区,并完成整个南京市的教育云。据介绍,江宁区电教中心依托新区良好的带宽资源,与市电教馆实现千兆专线互联,利用华三云彩虹技术在资源层面实现互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同时,江宁高级中学作为教学资源的“神经末梢”,既是资源的贡献者,也是资源的受益者。通过华三云点技术实现与资源平台的互通,既可实现资源上传,也可根据学校需要将云端的资源提前下载到本地,满足教学效果需要。
在研讨会现场,华三真实的演示了江宁区教育云视频直播平台如何承载教学教研活动,而活动的真实环境正式这场研讨会。通过云彩虹技术和云点,实现本地获得业务;通过云点将江宁区电教中心的云业务,弹性延伸到江宁高中云点;通过云彩虹技术调取南京市电教馆资源:当关闭区电教馆业务点、江宁高中本地业务点业务服务时,启动市电教馆业务点时,视频直播仍然顺畅运行,实现了资源随业务随需而动。
而这背后华三的CVK虚拟化技术、CAS系统、VEPA交换机技术、DRX技术等有力的保障了教育云的按需、弹性、资源融合、体验感和业务灵活交付。
而这些努力与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王家文这样表达他的工作感受,“不管是教育云还是电子书包,只要做到发挥了教师的发展,我就有信心让每个平台,每个应用真正的用起来,江宁区具备了这样的特色。”
南京市市电教馆网络中心张元宁表示,“南京市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最大亮点在于机制的创新与资源的梳理,技术和操作层面要简单,充分考虑老师的使用。”
结语:
南京的夫子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如今已经是古都南京的旅游胜地,而它曾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教中心,而今天的南京教育云正以全新的姿态描绘教育现代化轮廓。《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国领先,如今教师教研协作平台和资源平台的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但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