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如何为IT建设打好十年基础

  IT建设之于企业犹如神经系统之于人体一般,重要性不言而喻。当越来越多的IT系统与业务紧密相连时,这种作用显得更加突出。物理层的可靠是整个IT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基础,所以有布线系统要能够对未来10 -15年的网络发展做支撑的普遍认识非常重要。

  从技术趋势来看,40G/100G的网络标准已定,产品陆续问世。在对新标准更为敏感的布线领域,一般观点是领先2-3年的时间采用新的带宽标准。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用户应该如何选择?从市场来看,光纤正在经历OM3和OM4的交替,铜缆的6类线和6A类线也竞争火热。而类似高密度、模块化以及智能化的观点也是探讨的重要议题。

  如何建设一套合理的布线系统,从而为IT建设打好至少十年的基础?《网络世界》执行总编高辉近日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美国康普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岚女士。

  网络世界》执行总编高辉与美国康普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岚女士合影

  高带宽趋势,布线系统如何适应

  IDC公司2010年关于以太网发展的报告中表示,40G端口在2011年开始有所应用,在2017年之后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超过10G端口的数量。也就是说,40G甚至100G的网络将在不是很远的未来成为主流应用。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只有跟上潮流才不会落伍,而满足未来网络设施需求是布线系统对用户投资的最大保护。

  高辉:现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您认为现在进行数据中心布线的时候,如何规划布线设计,以方便于几年以后升级到40G和100G?

  陈岚:目前来看,40G、100G的采用关键在设备方面,而非布线的部分。功耗是应用的一个瓶颈,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好的消息,我看到的数据是已经降低到原来的一半,当然没有降低到像10G那么低。一旦功耗降下来,我相信40G、100G会很快在数据中心得到普遍应用。我们现在建设的一些数据中心项目,都非常庞大,动辄几万平方米。这类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数据中心如果不升级到40G、100G的话肯定会出现瓶颈的。所以布线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

  在中国应用较广的ITA标准中,TIA942-A标准草案中,已经明确推荐使用的是OM4光纤。如果用OM3光纤的话,极限距离是100米。但是根据我们在数据中心中的统计,大部分可能70%到80%的距离都在100米以内。但是还是会有30%的距离,它就是在120米到150米,甚至于更多一点点都有。布线肯定要覆盖所有的点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数据中心来说肯定是要考量上OM4。因为不仅要覆盖所有点位,而且要考虑以后机柜的变动。所以要考虑现在这样的配置是90米OK了,但是以后应用需要更改,设备和机架的位置如果挪动的话,距离不够怎么办?所以一定要考虑长远的打算,采用OM4肯定是对初期投资的保护

  高辉:现在用户使用OM4光纤的比例大不大?OM4和OM3在成本上相差多少呢?

  陈岚: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销售了不少的OM4光缆,因为康普的客户群以金融业居多,还有包括数据中心方面。他们本身也提出要15年不落后,所以最终会选择OM4。但实实在在来说,比例肯定还没有OM3那么多。

  成本在目前来看,相对OM3而言,OM4是翻倍的。但综合来看,布线系统只占整个数据中心造价的5%左右。而且,布线除了线缆还有模块、跳线等,所以就算OM4比OM3增加一点,其实也不会在这5%里面增加很多百分比。

  高辉:对于一个是之前已经设计施工好的数据中心,还有一个是暂时还是说短期内不会应用到40G、100G,对这些用户而言,未来可能向40G、100G迁移,您对这些用户有什么建议吗?

  陈岚:其实现在在数据中心里我们推荐预连接光缆。如果现在预算有限,你做OM3,以后可以升级。康普的模块是可以支持OM3和OM4的,所以到时候只要把光纤换成OM4就可以了。或者说可以做一个优化组合,距离在100米之内的部分,光纤还可以被再次利用,超过的部分购买OM4,这也是很省钱的方法。因为康普是模块化组合,所以我们一些配件在一开始就已经设计好了,就是为用户未来升级做打算的。

  把握好“看不见的手”

  在经济学中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分,在布线系统中同样如此。光纤、模块、跳线等都是看得见的产品。而如何把这些产品有序合理的管理起来就如同“看不见的手”一样,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意义非常重大。

  高辉:现在数据中心布线里除了速度之外,你认为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因素希望用户重点考虑的呢?

  陈岚:我觉得用户需要考虑管理方面的问题。其实说白了,中国的硬件产品真的不差,但是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现在企业对管理这部分也越来越重视。其实,在数据中心要不要使用智能配线架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反正有网管设备了,就不需要智能配线架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实际应用来说,智能配线架是覆盖了一个网管软件覆盖不到的领域。比如说现在数据中心非常流行的虚拟化,虚拟化之后可以共享很多资源。但是虚拟化之后,用户是不知道物理位置在哪里的。网管软件是用IP地址作为管理的,而不覆盖到物理位置。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出现问题是很难追踪的。智能型布线其实是弥补了这个不足,在一瞬间就可以告诉工作人员故障点是连着哪一路,在第几个机架的第几个配线架第几端口有问题。现在一直讲数据中心的等级,如果一年宕机超过26分钟,就不符合A级的标准了,所以留给网管人员查找故障点的时间很短。我们在和用户、专家的探讨中,大家也都认可我们的观点。在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布线系统中,如果缺少智能配线管理系统协助管理的话,光靠人力是很难管理的。而且还要考虑人员流动性、工作习惯的问题,是否可以及时记录端口的变化情况。这就容易导致端口的浪费,因为大家轻易不敢去拔掉一条看似没有关系的线缆,因为并不了解这条线后面连着什么。但是,如果有智能配线管理系统就不同了,工作人员可以清楚的看到线缆的连接情况并作出适当调整,对用户而言,这是可以节约成本的。所以我们推荐数据中心用户使用智能配线管理系统。

  高辉:很多数据中心在预算的局限下,还不能考虑使用智能配线管理系统。他们如何来实现智能化呢?

  陈岚:从硬件来看,康普有一个很大的突破。以前我们说电子配线架就是电子配线架,普通配线架就是普通配线架。现在来说,用户可以先买普通配线架。如果以后有预算的话,用户可以做升级。康普有一套非常好的套件,可以保证在不宕机的条件下把普通配线架升级为智能配线系统。这个套件与其它产品的工作原理不同,不是用特殊跳线制造回路,不需要换跳线也不需要宕机。康普的做法是根本不需要断电,传输照常进行,普通跳线在套件套上去之,背后的总线插上去连好就变成电子配线架了,然后加上一个电子配线架的管理单元就可以使用了。这是在硬件的突破,在软件方面,康普已经有中文的版本,这对中国用户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我们的软件现在已经是6.4版本了,我相信7.0版本马上就要出来了,会有很多新的功能。就目前的6.4版本来说,也有很多功能,比如说对所有IT的设备,也有统计管理的功能。就是说用户有多少个电话机和多少个电脑,都可以通过这一套软件来进行管理。也包括一些远端的管理,如果有多幢楼要管理,比如说医院,那对IT人员来说,还得骑自行车跑过去做一些工作,用智能配线系统,我们可以在远端做一些硬件的设置,这些对管理绝对是添砖加瓦的解决方案。

  高辉:目前数据中心的布线密度越来越高,这样对可维护性带来一些困难,在这个方面用户应该如何考量呢?

  陈岚:密度主要是看设备要求,如果设计结构或者是设备本身需要高密度,那么在做布线规划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高密度。我觉得高密度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当然在高密度需求下,其实对厂商也存在挑战。因为并不是密度越高越好,密度高会带来维护的不便利,这是逻辑思维。康普专门推出了一款产品叫UHD超高密度光纤配线架,这款配线架内部带有三层理线托盘,只有1U便可将144条光纤尾纤整齐美观地放置在理线托盘上面,保护尾纤的安全又方便维护。同样的,对于高密度的配线架,标签标识管理也尤其重要。UHD解决方案特意使用了颜色加文字的标签方式,并通过分区管理,使每一个端口都可以清晰明显的标示出来,方便管理员进行跳线操作。这样既做到高密度,又保障了可维护性。

  编看编想:前瞻规划 品质为先

  在与陈岚女士的对话中,“前瞻”和“品质”是提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前瞻”是对用户最中肯的建议,“品质”则是康普一直坚守的信条。

  其实,布线领域确实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设施有很大不同,更偏重基础建设。相对于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以及计算存储设备来说,布线部分更为不易更换,所以前瞻性在布线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现在有许多可以过渡性的方案,比如康普就可以做到更换智能配线系统不宕机的技术、模块化产品保证从OM3到OM4的平滑升级等。但是这都不能代替用户在做规划时候的前瞻性。准确判断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此趋势之上的产品选择是保证未来10 -15年稳定应用和拓展空间的基础。

  对品质的要求同样是因为布线的使用年限长。在TIA 568C标准中,对6A类线缆的要求甚至苛刻到对于所有支持的距离和等级,比特误差率 (BER) 均要达10E-12。这可从侧面反映出底层布线的品质需求。陈岚女士并不回避现在在布线市场出现的同质化趋势,并表示:“康普的策略是保持技术上领先”,在明年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康普还将继续走高端路线。把重点聚焦到数据中心,以及金融、电力、能源、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应用。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