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同样的数据,用原来的数据库与BI组合需要215.0秒,用HANA和升级后的BI组合一次查询只需2.1秒,二次查询则只需1.8秒;同样的报表展现原来需要358.1秒,而在HANA中只需要16.8秒!
9月22日,作为SAP内存计算产品HANA在全球第三个、亚太区第一个上线的企业,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总监胡健在上线仪式上非常镇静地描述了以上惊人的数据。作为HANA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农夫山泉已经感受了HANA这只“螃蟹”的鲜美。
▲
▲
▲
▲
▲
海量数据下不得不做的选择
“我们只是做了一件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事情。”胡健告诉记者,“即使不用HANA,我们也要用替代的解决方案。”胡健认为,有些CIO还对HANA持观望态度,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农夫山泉那么迫切。
“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词在我国市场已经深入人心,伴随而来的是农夫山泉业务的飞速发展。在农夫山泉实施HANA前,农夫山泉行销中心的负责人对胡健说,农夫山泉的IT系统未来要支撑千亿元销售额的数据。
作为知名的消费品企业,农夫山泉年销售额近百亿元,在全国拥有七个生产基地、数十家工厂、300多个办事处和100多万客户,业务涉及生产、销售、计划、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整体运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作为一个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数据的应用对于农夫山泉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高管需要实时、准确的数据作为依据来对变化万千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据此进行科学的决策。
而当时农夫山泉的团队却面临着IT系统难以忍受的OLAP(联机分析处理)效率:数据展现速度越来越慢,数据运算速度难以忍受,数据更新周期太长。胡健介绍,农夫山泉在2004年开始上线SAP ERP系统 R3。当时农夫山泉采用传统的数据仓库来进行数据展示。但是到了2008年,快速发展的农夫山泉的数据规模变得非常大,数据处理、展现效率不尽如人意。为此,农夫山泉做了一个OLAP系统。
但三年后,这个解决方案又开始出现问题。
首先,数据展现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因为农夫山泉数据量变得越来越大——一个分销表就超过了1亿条记录,而且这些记录以每年四五千万条的速度递增。这是因为农夫山泉采用移动解决方案后,移动终端的数据都集中在该表中。
其次,数据运算速度也让人无法忍受。胡健举例说,当时系统计算一次运费就需要花费大概24小时。再比如说,在月底财务部门结账时,库存报表迟迟出不来,导致库房发不出货来,已经开始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而且,采用传统的ETL(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农夫山泉的分析系统数据基本上一天才能更新一次。而作为一个快速消费品企业,农夫山泉希望能够实时看到数据变化,并据此做出决策。
此外,胡健希望能够将数据展现时间缩短到10秒以内,而采用传统的数据仓库模式,有些报表需要30分钟才能展现出来。
胡健需要一个能够应对海量数据的挑战,实现高效的逻辑运算、实时的数据分析以及快速的数据展现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胡健深知,农夫山泉不能在5年以后等销售额达到千亿元才去改变,而是要提前行动起来,保证建设的IT系统在5年内都有效。“容量大只是一方面,速度快才是决定性的。”胡健认为,海量数据应该让用户快速查询到,为企业高管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才真正有意义。
为此,胡健和他的IT团队研究了很多产品,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SAP推出不久的HAHA。胡健认为,HANA是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产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实时业务分析需求而产生的。
作为一种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工具,HANA能够在不改变现有IT信息系统架构的前提下,实时分析来自几乎任何数据源的海量数据,提高计算速度,从而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大幅提升用户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摸索形成HANA解决方案
业务上的海量数据快速分析需求和HANA能够带来的海量数据快速分析能力共同作用,使得农夫山泉成为HANA的第一个“吃螃蟹”者。他们在采用HANA的同时将原来的BI系统SAP BO3升级为SAP BO4。
“项目在今年7月初启动,期间我们没有任何前辈的经验可借鉴,靠的是英文资料,以及不断地与SAP员工进行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整合。”作为一个先行者,农夫山泉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容易。
因为HANA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即使在SAP中国内部,全方位了解HANA如何实施的人也几乎没有。胡健和他的IT团队能做的是,认真查看SAP的在线帮助。
所幸的是,作为SAP HANA在中国的第一个客户,农夫山泉得到了SAP的全力支持。胡健他们在遇到不同领域的问题时,可以方便地去咨询SAP相应的顾问或者技术人员,得到他们解决问题的建议。然后,他们不断去试验这些建议能否解决问题,最终将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写成文档,形成一个HANA的解决方案。
胡健介绍,农夫山泉的HANA项目实施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没有打破原来的架构,只是把Oracle的数据集市(Data Mart)到BO上展现的链条打乱,通过数据服务(Data Service)把数据集市中的数据抽取到HANA中去,通过BO4在门户上呈现。这个过程可以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展现;其二,在HANA中做一些逻辑计算,解决了一些逻辑计算在传统数据仓库中受限的问题。
这样,数据的运算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这仍然不能实现数据分析的实时性。所以在第二步,农夫山泉将这个架构进行延伸,用HANA替代传统的数据集市,将其作为分析系统的数据库,真正解决了数据不能实时更新、分析的问题。
“作为HAHA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我们在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去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属于小问题,大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胡健认为,任何软件产品都要通过应用、升级不断完善。研发部门在研发时考虑得不够全面很正常,做第一个“吃螃蟹”者是否存在风险,关键是要看与之配合的厂商能否及时改善产品,并且将改善结果作为补丁进行发布。
体验难以想象的快速
事实证明,胡健的“险”冒得非常值得。胡健指出,他们测试后发现,HANA的应用表现惊人,凸显了诸多优势。
第一,实现了快速的数据展现。据测试,与上一版本的Oracle DM(数据集市)和SAP Business Objects 3.0组合的商业智能报表展现方案相比,SAP HANA和Business Objects 4.0组合要快25~30倍。
第二,形成了强大逻辑计算能力。同样一段逻辑计算,Oracle DM和SAP Business Objects 3.0组合需要215秒,而SAP HANA和Business Objects 4.0组合第一次只需要2.1秒,第二次约1.8秒,速度提高了约150倍。胡健介绍,他们测试了120多张已经上线的报表,基本上速度提升100~150倍。而且胡健指出,越是复杂的运算,HANA的逻辑运算能力就越突出。他举例说,SAP HANA和Business Objects 4.0组合只用了46秒就完成原来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的逻辑计算。
第三,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同步。采用传统的数据库时,因为数据从业务系统抽取到分析系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所以一般企业都选择半夜抽取数据,一天抽取一次,导致分析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实时。而作为快消品企业,农夫山泉希望能够实时看到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从而进行及时、合理的决策。胡健介绍,HANA中的SLT技术使得数据从业务系统中转换到HANA中时基本上没有任何延迟。
此外,胡健指出,HANA可以作为传统数据库被外部调用或作为SOA接口部署,而且HANA还提供列存储与行存储的快速转变。
“如果农夫山泉的竞争对手知道,农夫山泉在进行促销的时候,很多高管可以实时了解促销情况,并且实时做出决策,他们肯定要坐不住了。”SAP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张志琦说,而农夫山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已经拥有了先行优势。
胡健透露,农夫山泉预计在10月底与SAP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出基于SAP HANA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
第一个“螃蟹”怎么吃?
▲
不做第一个“吃螃蟹”者已经被很多CIO视为金科玉律。因为新技术、新产品往往伴随着风险、不稳定和难实施。
但是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总监胡健却反其道而行。除了此次成为SAP HANA的全球第三个、亚太第一个用户以外,胡健还有很多第一次“吃螃蟹”的经历。
那么,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真的充满风险吗?
不做第一个在情理中
大部分CIO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者,是在情理中的,因为一方面新技术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另一方面新技术会加大项目实施风险。
众所周知,软件要通过应用不断完善才能成熟起来,新技术往往伴随着应用的不稳定。以微软操作系统为例。微软操作系统的每个新版本,都会在推出后的一段时间不断发现漏洞,不断打补丁,才会慢慢成熟。应用软件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对于企业用户来说,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实施时,第一个用户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增加了实施的难度。他们也不能指望借助第三方咨询实施公司的力量,因为他们在这方面也缺乏经验。因此胡健说,比起农夫山泉,第二个、第三个实施HANA的用户实施起来要容易多了,因为他们有了一整套的经验可以借鉴。
做第一个“吃螃蟹”者好处多
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吓倒胡健。胡健经常是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第一个“吃螃蟹”者——SAP并购Business Objects后两家产品整合后不久,他就大胆采用Business Objects的BI产品;还没有人敢用SAP的e-HR解决方案时,他就开始应用e-HR……
因为在胡健看来,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也有很多好处。
首先,可以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受益者。对于胡健来说,这是第一位的。正如胡健所言,他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没想到在业界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成为全球第三个、亚太第一个成功上线SAP HANA的用户。他的这一举措,使得农夫山泉较早地感受到了内存计算技术所带来的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运算、快速展现的价值,确实解决了其因为数据量过大导致数据运算、展现过慢而影响业务的问题,并且为其支撑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说到第一个“吃螃蟹”的好处,不能不提珠江啤酒。作为国内流程制造业中第一个实施ERP的企业,珠江啤酒实施过程非常坎坷——连续两次上线,涉及5家咨询顾问,多次陷入模块整合僵局,但是珠江啤酒的付出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利用信息技术将原来的管理金字塔体系彻底打破,形成扁平架构,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
此外,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第一个使用者,其实施应用的成败备受关注,原厂商往往对其予以格外的关照,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拿农夫山泉的HANA项目来说,作为HANA这个被认为是革命性产品在亚太区的第一个用户,其成败备受关注,SAP也势必投入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保证项目的成功。在上线仪式上记者了解到, SAP卓越中心和售前团队、SAP价值工程和SAP中国研究院都参与了项目的实施:在原型阶段,卓越中心、售前团队和农夫山泉组成了一个团队,共同摸索出一条可行的HANA实施制度;价值工程团队在最初的导入阶段为农夫山泉提出了架构建议和总体方案目标;SAP中国研究院为农夫山泉提供了各种技术支持,并将农夫山泉的一些需求提交到SAP总部予以解决。值得一提的是,SAP全球CTO Vishal Sikka还亲临农夫山泉指导实施。
SAP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张志琦介绍,SAP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培养一些“灯塔”用户,他们会比一般用户投入更多资源来保证项目的成功。他指出,农夫山泉就属于SAP的“灯塔”客户。
项目成功的四个保障
“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农夫山泉CIO胡健的信条。这也是他为什么敢于尝试各种新技术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胡健手中握着很多王牌才真正给了他底气。
第一,农夫山泉本身的SAP顾问团队技术能力都很强。这次农夫山泉实施SAP HANA,甚至没有邀请第三方的顾问公司来帮他们做,一方面是因为顾问公司本身对HANA的了解还不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农夫山泉自身的SAP顾问团队较强。
第二,在实施HANA之前,农夫山泉就基本上靠自身的力量实施了Business Objects BO3。农夫山泉的IT团队几乎人人都会用BO3来做报表。因此当他们在实施SAP HANA,过渡到BO4时过程就非常顺利。
第三,农夫山泉的IT队伍中有强大DBA(数据库管理员)团队。农夫山泉有6个DBA长期从事SAP R3和非SAP的数据库转移工作,他们对数据的处理和逻辑计算非常熟悉。他们的这些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第四,对原厂商的信任,和良好的沟通机制。作为一个资深的CIO,一直以来胡健都是SAP的技术和产品的忠实用户。“我与SAP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团队的关系。如果我遇到什么问题,SAP肯定会全力解决。”胡健说,“以我对SAP的了解,他们不会随便发布一个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