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几种典型的社交网络中,其关系网络的模型是各有千秋的。无论这个模型是在当初的产品设计阶段既有所规划的,还是在后来的运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最终都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东西,本文尝试分析一下其中的差别。
Facebook上的关系
Facebook是最核心的关系,是Friends。这是目前所有社交网络中,曾经表达最清晰的一个概念,即好友。Facebook好友最初的核心关系是同学关系。原则上来说,这时的好友是一种强关系(现实的、高沟通频率的)。强关系的对人们来说似乎比弱关系更重要。对强关系的有力支持,曾经是人们对Facebook的众多褒扬中最看好的。
后来,Facebook上的关系逐步扩展到其他各种不同的关系领域。当关系趋于复杂化时,好友这个概念就被泛化,其内涵也不再如当初那么清晰。也就是说,Friends中有大量的弱关系开始加入。
从人对关系的实际需求来说,强关系和弱关系虽有轻重之分,但哪一个都是不能舍弃的,从人的大脑对关系的管理来说,它业不是完全理性的,也就是大脑并不给每一个关系都加上清晰的强弱符号,大脑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强弱关系的原则,它只是形成一种动态的自适应的关系系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关系泛化是符合人类大脑进行关系管理的规律的。
那么,曾经以强关系为核心的Facebook,会出现什么问题么?
Twitter上的关系
Twitter上的最核心的关系,是Follow。Follow在概念上,它的中文原意是跟随,而目前广泛被使用的中文翻译是关注,这应该也是比较准确的译法,但无论怎么翻译,其中都有一定的非对等成分。
在概念上,与Friends相比,Follow明显存在关系上的弱化,也就是,无论跟随或关注,显然还不是一种清晰的好友关系。Friends是基于相互对等的关系,是有明确关系回报的,而Follow,单从其字面的含义来看,的确如很多人所说,是略带仰角的(国内微博的仰角更大),其对关系回报的期望则是模糊的。Folllow显然降低了关系的门槛(对回报期望的降低),适合发展泛关系弱关系。但实际上,人们对强关系的需求并不会降低,只是无法在这里得到满足而已。微博上,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强关系的需求,但从长远看来,从关系的角度,这种满足不是根本性的。
因此,微博上,也逐步有强关系沉淀出来,这个现象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
Google++上的关系
Google+上的最核心的关系,是Circle。Circle是一个中间概念,它既可以是强关系的Circle,也可以是弱关系的Circle。它把强弱关系的区分,扔给用户去自己解决。
从目前来看,这个方式,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问题似乎并没有被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人类的确一生都有对社交关系的追求,但他们也在内心抵触复杂关系,他们厌倦为处理复杂关系而大量消耗自己的脑细胞。在亿万年的进化之后,我们的大脑已经学会把关系的处理交给潜意识去解决,并以此来降低精神压力,节省能量消耗。他们很少在主动的意识层面去考虑关系问题(重要关系除外),那么,Google以他们工程师的精确逻辑与思维,试图让人们通过Circle去明确地规划和区分关系,是否会真正有效呢?会不会有大量“懒惰的”用户,他们的Circle依然是混乱的呢?这个需要大家自己来对照,也需要长期对用户的观察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结语
人们对关系网络的需求必然是一种综合需求。也就是,在一个好的关系网络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应该是可以并存的。Facebook上,曾经基于现实的强关系网络,已经有大量弱关系加入其中,而Twitter上,曾经的基于信息偏好的弱关系网络中,也在逐步沉淀出一些强关系。这些,都是社交网络自然进化的结果,并不是运营方主动去操控的。而Google+,显然在试图迎合这种趋势,只是,我们目前还无法看清Circle这种试图帮助人们区分和管理关系的方式,最终是否能满足人们对关系的真正需求,并符合人类大脑中并非完全理性的关系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