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阿桑奇在澳大利亚某地接受采访
文/洪立
维基泄密悄然无声地一一剥去皇帝身上富丽堂皇的衣袍,
让他们惊慌失措地裸露在世人眼前。它和阿桑奇警告各国当权者:
只要是记录下来的东西,随时有被外泄的可能;学会适应这个没有秘密的新时代吧!
最近半个月,任何关心过国际新闻的人,都不可能错过“维基泄密”一词。2010年十大国际事件回顾、《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都为维基泄密及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预留好前排中心位置。
11月28日,美欧五大报刊公布了维基泄密提供的第一批美国外交电文,全球政治、外交和舆论界仿佛挨了一颗原子弹;人们纷纷惊呼,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外交冲击波。其实好戏才刚刚开始,无数枚氢弹还等在后头。
“电报门:251287份使馆电报只公布了1269份——仅占总数的0.5%,还有99.5%尚待公布。www.wikileaks.ch”。维基泄密的“推特”页面置顶信息显示。
电报门也只是维基泄密今年投掷的第四枚重磅炸弹,此前三枚:4月5日公布的《连带谋杀》——一段美军直升机在巴格达郊外射杀10多名平民的视讯;7月25日的阿富汗战争实录;以及10月22日的伊拉克战争实录。
正如前面的网址显示,由于连遭封杀,维基泄密原先的.org域名已经无法访问。目前它用的是瑞士主域名,以及德国、芬兰、荷兰、波兰等国支持者提供的镜像网站。
网站的左上方是维基泄密的标志:一个“融化地球”式沙漏;中间是一句横幅标语:“你的支持使我们坚强:帮助维基泄密让各国政府保持开放”(Keep Us Strong:Help WikiLeaks Keep Goverments Open)。标语的黑底背景上,是网站主编阿桑奇的头像,尽管此刻的他身陷囹圄——被关押在位于伦敦西南的万兹沃思监狱,等待着将裁定他是否应被引渡到瑞典的官司。而在那个北欧国家,两桩性侵犯案件正等着他。
源自夏威夷的“维基”
1990年代初,一个叫沃德。坎宁安的美国计算机学者第一次来到夏威夷。在机场到达厅,问询处工作人员告诉他,搭乘“Wiki Wiki”进市区最快捷,原来这是夏威夷语“快点快点”的意思,也是当地机场快线的名称。
这个词让坎宁安一听难忘,1995年他用它来命名自己创新的一种超文本系统。“维基是一种允许人们贡献内容的网站。”这是维基百科(与维基泄密无关)对wiki一词的定义。有人把这个词意译成“共笔”。
坎宁安肯定无法想象,6年之后创办的维基百科会使这个词名扬天下,而2006年12月诞生的维基泄密更使它成为新闻关键词,让很多大国政府闻之丧胆。
维基泄密就像一个防不胜防的隐形人,悄然无声地一一剥去皇帝身上富丽堂皇的衣袍,让他们惊慌失措地裸露在世人眼前,却无法向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对方报复。
“维基泄密是一个非营利媒体机构,致力于将重要新闻和信息带给公众。我们为世界各地的独立消息来源,提供一种向我们的记者泄露信息的新颖、安全且匿名方式。我们公布具有道德、政治和历史意义的资料,同时为消息来源保持匿名身份,从而提供一种揭露被压制的真相的通用途径。”它的网站首页写道。
维基泄密自称是“阳光媒体”(Sunshine Press)的下属项目。后者为一家很少人知道的美国杂志社。
维基泄密的创办者,是一群“长期致力于新闻自由和社会透明度理念”的记者、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学家等等,来自欧、美、澳多个国家。
维基泄密没有正式的总部,年开销约20万欧元,主要是服务器和行政开支;其经费全部来自捐款。据今年1月发表的一篇采访报道,网络全职人员只有5名,外加大约800名不拿报酬的志愿者。
维基泄密和维基百科看上去很像: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修改文章;上传文件者可以匿名,其真伪由其他用户敞开讨论。它后来也规定了一些原则:只接受与政治、外交、历史或道德相关的不公开文件,以免垃圾帖泛滥。
开张后不久,维基泄密就宣布:它手头掌握有120万份秘密文件,准备陆续放出。今年之前它披露过的丑闻包括:涉及肯尼亚总统的30亿美元腐败案,据说此事改变了
2007年底肯总统选举结果;肯尼亚选后上千人被杀的幕后黑手;与英国、冰岛、瑞士等国银行相关的金融丑闻;去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富国密约草案等等。
2008年,维基泄密被《经济学人》杂志授予言论自由奖。去年它又被国际人权组织授予人权报道新媒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