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4月16日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与产业各方共同探讨移动支付未来发展。
“移动支付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大陆大规模部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生态与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运营商、银联和银行谁都想成为移动支付产业的领导者,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太思科技市场部总经理陈澍告诉记者,“去年大家都在观望,今年不管懂不懂,都在做,原因是政府、运营商和银行的主导推进。”
2009年3G元年之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已经积聚了足够的爆发潜能,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2010年将成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变革之年、突破之年。
产业标准化是讨论重点
面对移动支付这样刚刚起步的产业,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想法,这种状态下的移动支付产业出现了不少问题。
现场参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运营商希望未来移动支付由它们主导,与银联等金融机构合作,利用自身的网络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银联希望绕过运营商,利用自己的商户优势,将信用卡与手机进行整合,发行智能SD卡来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双方都想通过自身优势主导移动支付市场,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全面合作的意向。
此外,中国移动和银联的移动支付在频率等硬件标准也有不少差异,这让国内移动支付有可能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不过,经过2009年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中国移动研究院高级项目主管黄更生在会上表示,希望政府尽快规范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市场。同时,移动支付要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交流,不光是技术层面,还有商业合作模式等各个方面,移动支付需要产业共同制定相关标准。
有鉴于此,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在会上透露,目前,工信部科技司和通信发展司正积极协调,开展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筹备下一步的标准制定。
同时,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强调,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一定要把标准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放在首位,“因为我们的产业无法应对多种标准需求,太分散,不可能形成规模与合力。”她透露,移动支付标准工作组目前已开展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研究和相关标准制订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突破。
短期内各方还将各自为战
国际主流的近距离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包括RFID-SIM、NFC、SIMPass、智能SD卡。目前,中国移动自主开发了2.4GHzRFID-SIM技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选择了现有POS机支持的13.56MHzSIM Pass技术,而中国银联选择与信用卡整合的智能SD卡解决方案。
虽然工信部已开始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筹备下一步的标准制定,但是在此次会议上并未透露将选择哪种解决方案作为行业标准,也没有透露标准制定的具体时间表。因此,专家认为,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三大运营商可能先以自己提出的技术为标准进行试点和推广。这引发了业内专家担心,如果工信部不尽快发布行业标准,可能会带来重复投资的问题。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移动支付业务的行业管理规定,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垄断,促进产业的和谐发展。”中国电信集团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表示。不过,“虽然大趋势是统一标准,但差异化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竞争。”中国电信相关人员也表示。
安全决定手机支付命运
作为远程支付最核心的一环,如何保证用户安全交易,关系到手机支付的最终命运。在本届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一些安全机构和软硬件厂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tsec中国总经理刘岩表示,移动支付安全防护的技术和标准,并不是从零做起,但合规体系还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各方介入。他认为,国外PCI的标准委员会会联合一些商户、银行、服务提供商共同推动体系建设和标准维系,希望国内也能如此。
在ARM中国亚太区移动计算市场经理杨宇欣看来,手机端和SIM卡之间的通信是不安全的,手机的智能化和操作系统的开放化更助推了这一隐患。“任何一个开发者,只要愿意干坏事,他就可以开发一个木马程序,表面上可能是一个小游戏,用户一旦下载了这些应用,任何跟你个人银行账户相关的东西都可能被窃取,所以说现在手机端的安全没有人能保证。”为解决这一问题,ARM目前已在其处理器内核产品中加入了安全解决方案,“对于手机通信来说,硬件保障是最为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