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移动支付规模发展须拆除行业藩篱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0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透露,2009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移动支付用户总量已经突破1920万,交易达到6268万笔,交易金额逾170亿元,据预测,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600亿美元。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摸索之后,我国移动支付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在各地开展了移动支付试商用,正在为大规模商用积累经验。在即将召开的世博会上和亚运会上,移动支付也将作为热点应用重点展示。然而,虽然前景可观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作为一个跨行业的应用,在规模发展之前,仍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行业标准之争

  移动支付的标准尚未统一,有2.4G和13.56M两大标准,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标准的选择上各不相同。中国移动在主要发展2.4G标准的同时,也不放弃13.56M标准,中国电信在将13.56频段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支持2.4G的应用。中国联通自2006年以来在上海等地分别进行了基于13.56M标准的NFC及SIMpass终端技术方案和基于2.4G标准的RFSIM终端技术方案,但主要以SIMpass为主。可以看出,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标准,但仍是各有侧重。

  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设备提供商在标准选择上也形成了各自的阵营。北京普罗信科技总经理罗正棣认为,在现代生活中,用卡的环境还是比手机多,例如校园卡、银联卡、单位卡、门禁卡等,以后还会出现一卡多用的情况,所以从技术标准上来说,不可避免地会继续沿用13.56M的标准。而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宇认为,2.4G标准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实现近距离的现场支付,还能实现车库无障碍通过及商场精准广告投放等新应用。并且,2.4G频段非常容易穿透手机的屏蔽,能顺利解决手机兼容性问题。也有企业认为其实并不需要在两个标准中做选择题。太思科技市场部总经理陈澍表示,对于运营商和银行两个强势群体而言,联姻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只能彼此都保留选择权,给足够多的自由度,商业模式才能搭建。通过贴膜卡解决方案,给普通的SIM卡或银行卡贴另一个智能卡,实现双卡合一,不同的行业伙伴,可以把各自的应用,放在各自的卡片上。

  多标准并存会给大规模应用带来阻碍,造成运营商建设成本上的浪费,消费者也可能因选择不同标准的服务而支出更多的费用。作为拥有试商用经验的运营商,更加希望能够尽快建立统一标准,以降低建设成本,加快规模商用步伐。中国联通技术部标准管理处处长顾 霞表示,这个产业当中必须有一套大家认可的标准。这个标准从中国联通的要求看希望是成熟的、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POS机,建设的周期和成本比较低,周期比较快,在安全上和稳定性上可以达到商用要求,才能被市场所接受,迅速把移动支付市场推向成熟。

  商务模式之惑

  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一直是产业界各方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普遍认为未来会有三种商业模式存在:第一种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电信运营商拥有靠近手机用户的优势;第二种是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模式,银行拥有靠近银行卡用户的优势;第三种是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导的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大量电子商务用户的优势。

  这三种模式在未来将会形成怎样的市场格局?据易观国际预测,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模式多元化趋势明显,目前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各类厂商的主导地位还未形成。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快速发展期。由于手机支付市场前景得到业界普遍认同,电信运营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厂商通过在细分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将逐渐取得差异化市场的领先地位,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第二阶段:平台整合期。多样化支付平台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整合,在移动互联网整体开放的趋势下,具备较强用户服务能力的电信运营商、一体化支付服务提供商在品牌效应和终端支持下逐渐占据市场主动。第三阶段:商业融合期。跨平台融合后,产业界限被打破,手机支付环境完全开放,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更多的力量涌入移动支付市场,合作模式趋于成熟,各类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进入全面产业链协作竞争时代。

  无论是哪一种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合作。中国移动研究院高级项目主管黄更生认为,在合作模式上,不管是哪家单独来做这个业务都有难处。中国移动如果撇开金融系统来做支付有很大的风险,而且支付额度也不能太大,同时机动性也不够。而银行如果离开移动运营商单独来做,在业务的发展和推广方面会带来困难。所以,只有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合作,大家共同拆除行业藩篱,这样才可能形成新的蓝海,把蛋糕做得更大。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