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春运:网上订票难 几亿人排长队谁之罪?

  【IT168专稿】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宏大而拥涌的春运还在继续中。国外的社会学者戏称,中国的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是调侃还是惊诧?起码不会是赞叹。和很多过年回家的朋友一样,笔者也是刚刚经历了每年一次的“周期性迁徙”。其奔波和劳碌之苦溢于言表。而每年的春运之中,最让老百姓揪心头疼的,无疑是买票难。看着火车站、订票点前熬夜排起的一条条长龙,而售票窗口却在清晨的寒风中冷漠的紧锁着——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如今的程度,在网络购物的便捷和高效已经被充分的证实的今天,我们依然要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解决最关切百姓生活的问题——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还是不想找解决的方法?

  问责一:网络订票为何鱼龙混杂缺乏管理?

  其实,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订票网站有很多,但基本上都不是铁道部官方开设。这些民间的购票网站在信誉度、收费标准、和车票来源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怀疑性,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买到一张假票的灾难程度远超过于买不到票。笔者登录了几家比较热门的订票网站,发现里面主要是二手票的交易为主,同时辅以查票服务,而真正想买票的话,大多需要拨打网站提供的定票电话来咨询和购买,因此,网上订票,几乎等同于电话订票。而对于春运这种特殊时期来说,电话订票的成功率非常低。为何网络订票缺乏统一的管理,民间的不可信或不可用的网站多如牛毛,而官方的可订票网站却迟迟未现?

  问责二:窗口售票PK网络售票:哪里才是黄牛的泛滥地?

  黄牛是应“运”而生的一个行业,这里的“运”指的正是春运。正是由于僧多粥少这一春运购票现状,导致倒票成为了一个暴利的行当。而最令我们疑惑的就是,票贩子手中的票,到底是哪里来的?抛开其他的猜测性因素,我们仅在合理化的范畴内分析,票贩子的票是通过雇佣等方式,多人排购买到的。虽然有些地方的火车站限制了每人购票的数量,但却无法杜绝重复排队、雇佣排队甚至是某些售票窗口内外的人情规则——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这是必然。那么,如果开通网络售票,又会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笔者在读书时,曾在昙花一现的“沈阳铁路局票务网”购买过春运车票,那时候,每个注册购票者都需要在网上填写真实的身份证件号码,并且每人只可以定有限的票数。然后你可以在当地的火车站专门的网上订票取票窗口凭身份证件取票。如果订票未取,则在开车前6小时内自动取消取票资格。如果同一个身份证多次出现订票未取或订票后又取消的行为,则会对其账户进行一定时间的冷冻处理。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关键词:身份证、有限。通过身份证订票,并且加以票数限制,就可以控制大量购票、囤票、倒票的情况发生,同时,由于建立每个账户的信誉制度,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黄牛的猖獗。也许,网上订票也无法根治黄牛的出现,但起码比起窗口订票,还是有其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好的不用,坏的坚持,是谁在养大了一头头黄牛?

暴利使得黄牛屡禁不止,老套路已无良方

 

 

  问责三:官方订票网站为何昙花一现?我们是否在为百姓负责?

  刚刚笔者提到的沈阳铁路局票务网,最终还是“昙花一现”了。对于关闭这个唯一的官方网络订票渠道,当时的官方解释是这样的:

  “通知:沈阳铁路局票务网已经取消网上订票 因为近期互联网订票量增多,订票系统压力过大,为确保全国联网票的正常发售,沈阳铁路局票务网,沈阳铁路网已经取消网上订购火车票功能。”

  好一个订票量增多,好一个压力过大。我们还是心平气和的来分析一下先。订票量增多,这应该是好事啊,说明了这个模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欢迎,并且取得的可量化的数字成效。为什么网上订票的人多了,我们反而担心害怕了?是怕今后的车站售票大厅冷冷清清,无人关顾么?还有“压力过大”。网站受到欢迎,自然访问增加,压力过大。但这也是好事情,任何一个网站,都会期待自己的访问压力过大,这样网站才能发展。如今的那些知名网站,也都有过压力过大的突破期,而正确的反应和应对时,增大网站的系统容量,应对这种压力。而我们的订票网站是如何做的呢?压力过大,吃不消了,就关掉吧,关掉就省心省力的。这无疑把压力从铁路系统转嫁到百姓身上——铁路没压力了,百姓却订不到票了。如果说这则通知的解释是发自内心的,那只能说明我们的官员不作为不负责;如果这些解释是敷衍,其实还有真正的压力导致了这个订票网站的夭折的话,那压力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我们到底是在为人民服务,还是在为一部分人民服务?

  问责四:定票不买真的是抛弃网络售票的原罪?

  对于网络售票难于成行的另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是,很多人订票后不买,导致票务销售紊乱,影响真正需要的人购买。这是一个却是存在的问题,但其实根源是出在了我们的思维上。订票不买的问题,是需要解决,还是需要逃避?网络订票方便了百姓,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的搞下去,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大小问题,我们需要想办法解决处理,包括建立信誉制度和信誉记录,提前不取作废的时间,这都是可以想到的办法,但我们铁路给出的一个终极必杀解决方案,那就是直接关掉。要知道,我们现在提前订票的时间都比较长,一般从10天到20天不等,这里就有充分的空间可以来约束网络订票者及时取票,也有充分的时间来讲作废的订单退回资源池重新出售。

  这些都是方法,但没有被采用。而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成为了关闭网络订票的罪人。既然是替罪,那真正的原因又在哪里?

  问责五:网络订票是否侵犯了无法上网人的公平和权力?

  这是另一个说法。网络订票是的有上网条件的人比没有上网条件的人增加了购票的机会,属于不公平竞争。这依然是一个看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的解释。要知道,中国的网民已接近4亿,而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移动互联网已有普及之势。还有多少人会被排除在网络之外?另外,我们知道,出现购票难的,几乎全部是大型城市和交通枢纽。这些城市本身的人群构成和中小型城市城镇不具可比性,中国大部分无法上网的人群都集中在小型城镇和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却根本不存在购票难的问题。而在问题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里,网络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可观。拿全国平均的标尺,却衡量特殊地区的特殊情况,差之何止毫厘,谬之何止千里?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群体,就是在大城市的农民工兄弟们——他们确实有春运购票的需求,但又缺乏上网的条件。不过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很多城市已经在春运期间开通了农民工团购专用通道,来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因此,这根本不是问题的所在。

  问责六:我们的工作之目的,到底是为了方便民众,还是为了方便管理?

  还是回到老话题上。网络订票对于整个中国春运系统乃至铁路系统来说,都是个新鲜事物,对其必定存在很多担心和怀疑。老办法用了这么多年,已经得心应手了,突然来了个新玩意,会不会难于管理,出了乱子怎么办,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但考虑不应该成为顾虑,既然是对民众有益的事情,即便千难万难,也应该想办法克服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抱残守缺。为了方便管理,而拒绝更新,为了避免麻烦,而把麻烦推向群众,这不是我们应有的工作方针,更不是我们可以默许的工作态度。为人们服务是宗旨,不能喊开口头上写在标语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省事了,民众在寒风中挨冻,我们便于管理了,百姓在车站熬夜排队。情何以堪?

  问责七:只查票不售票,我们为何总是行百步者半九十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今年铁道部终于推出了一个官方的网站,“铁道部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了列车时刻查询、票价查询、余票查询、正晚点查询等等。但依然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网页并没有提供网络订票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售票点的查询功能。也就是说,你可以查阅信息,但买票的话,还是要走老路子。我们常常形容一件事情的艰难,说“行百步者半九十”,走到九十步,你才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而最后那十步不完成,效果就大打折扣。我们看到了变化,但却没有等来最圆满的结局。也许是情有可原,变革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循序渐进,但寒风中排队的人依然在受冻,火车站熬夜排队的人依然躺在铺盖里——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我们的有关部门们,真的要提一提速了。

  题外话:中国春运的谜题根源

  我不知道这是今年春运的第几天——但肯定还没有到最热闹的时候。国外的社会学者戏称,中国的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是调侃还是惊诧?起码不会是赞叹。

  这不是单单的提提速、降降价、加加车就解决的了的。因此,这个话题就不再铁路、航空或者公路运输范畴里讨论了,没意义。只是再补充一句题外话:目前火车、公路运输乃至于航空都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当运力饱和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解决这些最切实的问题?

  进入正题。在中国历史上,家的概念是远远大于国的。秦汉更替,唐宋交接、乃至于元、清这种族群间的冲击与融合,都没有对这个国家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冲击。钱穆先生讲过,罗马之后,在没有罗马,而盛唐之后,还有宋元明清。在中国的家族族谱上,常常长远的超过一个朝代甚至几个朝代。这些是中国千年传承不衰的根本。统治者得更替,对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底层人民没有什么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而一个家族族长的继承、子嗣的繁衍,却常常是天大的人事——这也是中国人普遍不关心政事的原因。而这种强烈的家文化,起码有两个影响:一是中国的人口增长过快。过去由于周期性的战乱和匮乏的医护条件,人口还可以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而随着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影响被间接的放大为严峻的形式——这也是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的原因。当然,对于人口问题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这里只是叙述事实,根因分析则在我的关注和能力之外。

  家文化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节庆团聚和落叶归根的思想深入人心。西方人过复活节,圣诞节,能家人团聚最好,如果不方便,几个朋友、同事一起过节也是常事。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几个同事聚在一起过春节、几个朋友喝两瓶酒就算过年了,很难被认同和接受。这不是心里的阻力,而是文化的阻力。中国人但凡有条件、没有条件也要拼命创造条件地,都要在这7天的假期里,赶回家里,阖家团圆。当然,造成这第二个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文化,还有一起其他的因数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春节节庆过程较长,内容和形式都丰富多样,不想西方人,吃个火鸡或是往袜子里塞个礼物就过节了。这些节日的节目(我们暂且称之为节目吧),大多需要一家人团聚一起才能完成或才显得更有气氛和意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缺失。这是个大问题,我不清楚中国的流动人口是否居世界首位,但相比也是很庞大的一个数字。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但并没有为这些工作机会提供相应的身份认同和城市包容力。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有一种包容力不足的问题。一个在上海工作了5年的工程师,很可能为了涨了1/2的工资就去到深圳了,而能牵绊他迁徙的可能是家庭、父母、人脉,但很少是对城市的难以割舍。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是的现代城市人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他所在的城市,一个在北京工作了5年的人,可能对北京的了解还不如大小时候门前的那棵挂满知了的老树。城市归属感的缺乏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春节里去寻根,所以大规模的迁徙就在所难免。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