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专稿】相信很多人都从互联网上下载过工具软件,经常也会在下载地址处看到很多个诸如“河北电信、山西网通”等的可选地址列表,即便是第一次下载工具软件的人,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自己所在区域的运营商作为下载地址。看似一步极为简单的操作,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非常高深的技术,那就是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通过CDN实现对软件下载的加速,不同地区的网友在下载软件时就都能享受到差别不甚明显的下载速度了。
当然,上述描述的CDN应用早已不是很新鲜的事了。如今,互联网上到处可见的视频点播、视频分享等应用远比下载软件要复杂得多,但同样的却也用到了CDN技术,不同的是CDN技术早已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十多年发展而发生了许多变革。
第一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CDN最早诞生于1998年,其架构是由IMT的一群教授和学生设计出来的。在那个年代,互联网上的主要流量就是一些网页或者文本的信息,顶多也就是多一些图片。那么,CDN的出现主要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当时,因为互联网站的数量并不多,而且用户在远程访问网站内容时常会因距离的因素导致访问速度很慢,而且还会出现出错的信息内容,这就使得用户最大的需求就是希望能够很快地访问到质量比较高的信息内容。
但是,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到的那样,假如所有的网民都到同一个地方来获取信息的话,可能这个地方的交通就会被拥塞,互联网上也是同样。所以当时CDN实现的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把一个地方的信息分散到各个省、市去,然后当用户需要访问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到最近的一个点上获取到信息。
这就是第一代CDN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直接解释,就是用户怎么样就近获取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因为就近就意味着用户的访问速度和服务质量比到远的地方获取要快、要好。
此外,当用户对信息的访问从中心点转移到分发点时,第一代CDN技术同时也解决了用户信息访问对骨干网造成的压力。
第二代:解决端到端的服务质量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2005年左右,基于音视频的多媒体业务越来越多起来了,当大量的流媒体信息需要从中心点分发到终端用户时,光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经不再关键,转而形成的是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更迫切需求。
不难理解,多媒体的信息访问是一个实时性很强、信息质量要求很高的业务,因此解决端到端的服务质量的问题就成为第二代CDN出现的根本契机。
随即,第二代CDN技术着力把有效的信息内容从信息中心点,即信息源,分发到边缘的服务器上去。当时,有很多公司开始建立很多大型节点,并用私有光纤把这些大型节点串联起来,以便多媒体的信息内容可以从一个中心点很快地分发到用户需要服务的区域节点上去。
显然,第二代CDN技术和应用虽然为多媒体信息疏通了互联网通路,但同时也为广域网传输带来了带宽压力。
第三代:P2P技术优化Web交互应用
2007年左右,多媒体内容愈加兴起,其表现形式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视频直播或点播,而且以交互、分享为特点的信息访问逐渐成为了互联网应用的主流。
信息访问随之发展为点到点的方式,而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量也呈海量特征。像国内的土豆网等大型网站每天由网友产生的信息量就是非常庞大的,相对而言,前两代CDN技术的能力显得有限,用户对CDN技术更多地提出了高性价比的要求,既想要能满足最高信息流量时的高带宽,又不想在信息流量回落时浪费过多的带宽资源。
于是,基于P2P技术的第三代CDN技术应运而生,有效地降低了大型Web 2.0网站运营的成本。
站在用户市场的角度,或许在前五六年里,CDN企业的客户群都是互联网站,但如今,信息流量较大的企业级网络也逐渐运用到了CDN技术。相应的,以往对互联网站提供的服务可以有很多共性,但对企业级用户,尤其是涉及到业务内容各有不同的企业用户,CDN技术不得不满足各种订制化的需求。
而这也正是近两年来CDN市场的一大特色——结合用户业务内容优化其内容分发。
总结来说,CDN技术诞生开始就一直在解决现有互联网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无论是网页或文件的快速分发,还是多媒体信息的高质量点播,抑或是交互式的海量信息互传和行业用户的个性化订制服务等,CDN逐渐地从一张悄无声息的网络发展到如今与互联网并重的地位。这一点,2008年奥运赛事的网络直播就是证明。
然而有关市场研究报告表明,CDN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不到10%,距离发达国家80%以上的普及率还有很大的悬殊。由此,随着互联网应用的继续丰富和普及,CDN技术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既为了适应新的业务模式,也是为了CDN产业的自身成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