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网络电话发展分析

VoIP电话概念已提出10年多了,根据国外咨询公司的统计,IP电话业务量已经占据了全球电话业务量的10%(180亿分钟),IP电话对长途电话的替代作用已经非常明显。然而,由于通话质量等各方面存在的缺陷,IP电话对始发呼叫的传统长途电话的替代作用并没有当初预测的那样迅速,端对端的VoIP电话并没有真正大范围地发展起来。

但最近这两年,随着宽带接入用户的增加,美国已经出现多家通过宽带接入网络提供基于SIP技术的端对端VoIP业务的运营商,而且得到了一批企业的追捧,业务开展也覆盖到全球多个国家。中国“网络电话”(也称为SIP电话)的名词也已经在媒体上频频出现。本文基于对美国端对端VoIP业务发展情况的介绍,对该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电话的由来和实现方式

目前的端对端VoIP电话业务是从PC to PC电话概念转移过来的。SIP类似于HTTP,但支持实时通信:用户可以自由地使用移动电话、普通电话、电脑、PDA(如Palm Pilots,Blackberry,iPAQ等)以及任何IP设备进行通信。SIP不仅支持VoIP通信,还支持即时留言、短信和多媒体会议。

SIP技术是在已有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与大量开放的应用互通,而且由于采用Web开发模式和拓展模式,使得新业务的开发有更好的平台。另外,SIP网络可以有效地扩展升级,降低对中心节点(核心网络服务器)的压力。 从2001年开始,美国部分公司利用SIP协议提供端对端VoIP。目前,用户要获得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宽带接入,整个电话接续都是通过宽带网络传送;另外一个是要有模拟电话适配器(ATA),一个ATA成本大约为100美元,通常由VoIP提供者来提供。如果是企业用户,还需要购买充当支持数百个同时呼叫的ATA的关口。购买适配器后,用户进行注册,得到业务提供公司所提供的“电话号码”,系统在数据库内把该用户号码与IP地址绑定。客户端使用支持SIP协议的手提电话或者具有相关电话功能软件的电脑。当一端开始拨号时,系统将从数据库中获取与这个号码绑定的IP地址,接着双方就可以通过因特网直接通话。因此SIP电话用户拨打的用户只能是采用相同技术的SIP用户。对用户来说,可以把自己的虚拟号码与自己传统的固定电话号码保持一致,便于记忆。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要发展用户,就希望从管制机构申请到一个接入号码,便于用户识别。 二、美国网络电话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提供端对端IP电话业务的公司基本都是小公司,包括8X8,deltathree,Net2Phone,Vonage DigitalVoice等。这些公司从2001年或者2002年开始提供SIP电话,2002年该业务开始得到用户的认可。在这些先锋中,发展用户最好的是Pulver公司的FWDFree World Dialup 业务。该公司到2003年7月已拥有4.3万用户,但此后半年时间内发展了10万用户,达到了14万户,而且业务范围涉及178个国家和地区,其网站上有多种文字(包括中文)的介绍。该公司声称,按照现有的业务发展速度,到2004年后半年能够达到100万用户。

2003年延续了2002年SIP电话发展的热潮,多家公司加入到SIP电话业务领域。2003年7月,MP3的创始者Michael Robertson 创立的Lindows公司也加入到提供SIP电话的行列,推出了名为SIPphone的VoIP业务。Rorbertson认为,SIP技术出现的意义不亚于MP3的发明,MP3引发了音乐的数字化,而SIP所带来的就是话音数字化,因此可以说技术将使得Internet话音高速增长。目前公司所提供的SIP电话和其他几个公司所提供的业务类似,都可以在SIP用户之间直接呼叫。

2003年9月初,Skype公司声称开始在其网站上提供免费的宽带连接电话软件,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是,该公司除了提供增强安全的防火墙之外,还有网络地址翻译装置。为配合该业务的推广,Skype公司同时销售能够连接到PC机上的耳机和电话听筒,售价大约在13-28美元之间。公司承认,SIP电话用户只能拨打采用同样技术的用户,因此,业务发展定位在那些已经用移动电话取代固定电话,并有宽带接入服务的用户。

SIP电话的最大优势在于低廉的资费。目前大部分SIP国际长途电话业务费都采用包月制,资费在20—40美元之间,包括无限制的本地和长途电话业务。价格最低的是 8X8公司提供的 Packet8业务,价格是每月20美元,是Vonage公司的一半。

SIP电话最大的劣势在于用户端的设备价格高,目前对于普通用户,SIP电话公司提供的电话机价格在100-129.9美元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收入,中小企业也成了SIP电话提供商的争取重点,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购买关口设备的价格更高。(徐玉)(待续)


转载地址:http://www.voipchina.cn/technology/2004-10-08/38255.shtml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