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IP视频通信展望


  1 前言

  人们对视觉信息的需求,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之一:电视节目的制作、翻录、显示技术已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变革的动力;对电视信号传播范围和质量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卫星、微波和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交互式可视通信已成为数字压缩技术和宽带传输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目前,人们已在越来越多地讨论“三网合一“,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视频通信将是极其重要的市场驱动力。理由很简单:现有的电信技术和架构已能很好地解决人们通电话的问题,而骨干光缆、V.90调制解调器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迅速普及已大大提高了上网速率,基本满足了人们目前冽览互联网上“准静态”信息的需要,唯一欠缺的是全球化、个人化的全活动可视信息交流。人们梦想的是:通过网络随时地、自由地进行可视电话通信,通过网络可以收看/点播全球任何地方的电视节目。

  会议电视作为数字视频通信的先驱行业,已经发展20多年了,顺应三网合一的趋势,已势必进入重要的转型阶段。转型之一就是交互可视通信所依附的传输网络基础,由电路交换式的ISDN和专线网络向分组交换式的IP网过渡。转型之二是:其所针对的市场目标将由大型公司、机构会议室向小型的工作组会议室、个人工作桌面延伸,最终发展到家庭。由此,基于H.323的IP视频通信已成为业内人士和广大客户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不涉及H.323的技术讲解,也试图避免深入某一具体产品和厂家的方案,而仅就全行业的、较长远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提出一些考虑。许多问题并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终极答案,只是希望引发读者的思考。有一点是重要的,在讨论任何技术发展的时候,需要时时发问:市场需要什么?

  2 IP视频通信的网络基础

  H.323是针对分组交换网络的多媒体通信标准。目前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分组交换网是以IP(InternetProtocol)为基础的,包括局域网、企业网和国特网(Internet)。视频通信在这些网络上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质量仍是一个需要大量测试验证的问题。

  首先面对的是IP网的带宽问题。作为经验值,可接受的图像质量要求384kbit/s的速率,即使利用最新的H.263编码方式,也需128~256kbit/s。由于是交互式通信,加上网络传送的负荷,一个实际的点对点的可视通话,可能要占据此带宽的2.5倍(800~900kbit/s。所以若一个局域网内有若干个用户拥有视频终端,就需要网络升级为100Mbit/s,或至少是交换型10Mbit/s以太网。 ——其次,交互式通信对时延和抖动很敏感。H.323采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TCP中的接收确认会引入很大时延),并且引入RTP/RTCP协议来作为视频音频码流的同步机制,这些方法使局域网上的H.323通信具有较好的实时效果。但当网络中涉及到P路由器,时延又成为一个制约因素。根据经验,路由器应采用OSPF等处理较快的协议,并且在企业网内,网络管理员应对其路由器进行专门设置,如RSVP,以确保网络时延在一定范围内。但对于Internet,事情就非常复杂了。

  另外一个考虑是采用ATM作为骨干网来连接各地局域网。由于ATM是面向连接的技术,它可以很好地解决传输时延问题。但ATM和IP技术如何结合,地址如何转换,目前尚无定论,目前主要的两个解决方案是:叠加模式和集成模式,叠加模型已由早期的IPOA、LANE发展到现在很热门的MPOA,集成模型也已由厂家专有的IP Switch、Tag Switch等发展到IETF的MPLS建议,MP0A和MPLS是比较有希望的标准。

  3 应用模型和客户需求

  公司或行业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这说起来很容易,但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困难在于:需要预见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尤其困难的是,需要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和不甚明确的远期市场目标之间设计出一条发展路线,设定若干阶段性的应用模型,围绕这些应用模型来推出产品。而且,要求这些阶段性的产品、应用模型都能适应当时的市场需求。

  IP视频通信就处于这样一个急需明谕布场应用模型的阶段。问题之一:是以公司商业用户为主,还是以Internet上的个人用户为主?针对在Internet上的广播式应用,H.323框架特别考虑了基于IP多播(Mulitcast)的标准H.332。但在这种应用环境中,H.323/H.332将与目前因特网上已很流行的Streaming,Video技术竞争。这两种方案是会融合,还是并存?将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为不同服务质量支付不同的费用。

  问题之二:在H.323的应用中,点对点应用和多点应用的比例窨如何?这取决于公司或机构是希望将H.323设备用于个人自主信息交流(类似电话),还是用于会议和培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视讯行业是首先H.323点对点呼叫的效率和成功率问题(尤其是跨网络,跨网闸的呼叫),还是先解决多点会议的1hth(fL如:主席控制)和多播问题。H.323的版本2对呼叫建立过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作了许多补充规定,但对多点服务未做大多更新。

  4 标准化

  标准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不同厂家的产品能互通兼容,既保护了客户利益,也相应促进市场的发展,虽然有许多)付出大量努力来推进标准化,但仍然有现实的困难。首先,即使厂家尽力而为,对统一标准仍然会有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不同产品在最初的兼容性测试中总会有一些困难。另外,由于有多个不同的标准化组织,对同一课题就可能有重复,甚至是冲突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一个标准的标准化问题。

  与多媒体会议技术有关的主要标准化组织有三个:ITU(Inter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MTC(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Teleconferencing Consortium)、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Force)。ITU-T是隶属于联合国范畴的权威性通信标准化组织,它制定了与多媒体通信有关的H系列标准,如:H.320、H.323等,以及T.120数据会议标准。IMTC是一个由多家多媒体厂商代表参加的标准促进组织,它并不制定标准,而是主要组织产品之间的兼容性测试。IETF主要制定与Internet、IP有关的协议(称为RFC),包括IP、RSVP、IPMulitcast(IGMP)和MPLS等等。另外,当涉及到ATM网络时,ATM论坛是另一个活跃的标准机构。

  5 H.323的呼叫连接性

  H.323标准中有相当大的篇幅用来定义呼叫连接过程。首先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会议系统元件:网闸(Gatekeeper)。网闸的主要作用是IP地址转换、带宽管理控制等与呼叫有关的功能。H.323框架中的H.225定义了初始的呼叫控制Gl用Q.931呼叫信令)和终端对网闸的登记、申请等功能。当H.225建立了初始呼叫之后,H.245规定了一系列握手信号(CAPSexchange)来完成通道控制,这是H.323版本:定义的基本呼叫连接过程。

  版本2中对呼叫连接性又提出许多改进,如:增加了快速连接(Fast Connect)迭次传送(Overlapped Sending)等机制。另外,版本2还引入H.450来定义1P视频通信的附加服务,如:呼叫转移的传呼和呼叫传送(Call diversion & Call transfer)。

  虽然有这些补充,经过多个子网、路由器和网闸的H.323呼叫建立过程仍是一个亟待验证的问题。目前还很难期望像使用电话那样方便地进行大范围的、跨公司、跨机构的H.323呼叫(由于H.225和H.245都基于TCP传输协议,预计Internet范围内的H.323呼叫建立将需要若干秒至几十秒的时间。

  6 H.323的服务质量(QoS)

  IP网中引入视频通信后,服务质量可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视频通信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原有的数据通信应用应该不受影响。H.323网闸的带宽控制和管理功能保证了视频通信只能占用所有网络带宽的一个设定部分,因而下会冲击其他重要数据通信;

  对于IP视频通信本身的服务质量,我们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关于网络基础的讨论中已经涉及。需要特别提出的是,H.323版本2增加了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包括RSVP)。当终端向网闸提出允许请求信号时,可以指出其需要预留传输资源,网闸因而向终端确认进行资源预留的可能性与渠道。但是,这种QoS信息仅限于在H.323设备之间传递,H.323设备如何向路由设备申请,实现资源预约并未在H.323中规定,这是一个需要视频终端厂商、网络厂商和客户共同协作解决的重要问题。

 

转载地址:http://www.voipchina.cn/technology/2004-03-22/36471.shtml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