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NGN是怎样一个概念呢?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可以叫它为下一代网络。它是电信史一块里程碑,标志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NGN是在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网络中逐渐迈出了向以分组交换为主的步伐的,它承载了原有PSTN网络的所有业务,同时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到IP网络中以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强了许多新老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NGN是基于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NGN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性:NGN可以根据所处网络的不同,所提供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能独立发展,互不干涉,又能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这种开放性也表现在各运营商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市场上的优势产品,而不必担心不同设备间的互连互通上。
*高效:因为NGN网络能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业务真正的从网络中独立出来,有效的缩短新业务的开发周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随着多网互通的实现,许多新兴业务也应运而生。
*多用户:NGN综合了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和IP网络的优势,使得模拟用户,数字用户,移动用户,ADSL用户,ISDN用户,IP窄带网络用户,IP宽带网络用户甚至是通过卫星接入的用户都能作为下一代网络中的一员相互通信。
*多媒体:语音、视频以及其它多媒体流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实时传输成为了NGN的又一亮点。
*资源共享:国际互联网的丰富信息资源一直是电信运营商面前的一块肥肉,由于采用了IP技术,NGN的出现使得在呼叫过程中获取国际互联网的资源变得不再是难事。
*低成本:采用了相对廉价的IP等网络作为中间传输的载体,因而NGN的通信费用将大大降低,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长途,越洋电话上。
NGN的网络构架
NGN是一个综合性的大网,它结合了现有的各种网络环境和周边的接入设备以及终端产品,从功能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四层:网络服务层、控制层、媒体层和传输接入层。那么究竟各网络又是如何体现在NGN中的呢?扮演的是什么角色?NGN有是如何来对企业级用户、家庭用户、移动用户提供服务呢?
NGN能提供何种新业务
NGN在原有的PSTN,ISDN,智能网等等业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自己特有的业务,如下:
*入口业务:主要是针对用户的终端环境,为其提供监控,协调等功能,并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业务环境。它是VHE的基本功能组成部分。
*增强型多媒体会话业务:保持多方会话,不会因为有会话方的加入或离开,以及会话方终端的变换而终止会话。
*可视电话:能建立在移动/固定,移动/移动,固定/固定电话之间的可视呼叫。
*Click to Dial:能在个人业务环境或Web会话中提供Click to Dial的业务直接对在线用户或服务器发出呼叫。
*Web会议业务:能通过WEB browser来组织多方的多媒体会议。
*增强型会话等待:允许用户处理实时的呼叫。
*语音识别业务:能自动识别语音并相应的作出标准的或事先用户设定的操作。
*Text—>Speech—>Text:支持文本到语音双向转换。
*基本定位业务:主要用在手机上,提供实际的地理位置
*个人路由策略:根据不同的时间,系统对照用户的Routing Profile有选择的把入呼叫转移到不同的话机上。
*VOD:视频点播业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订阅不同的视频流服务。
*增强型的呼叫功能:因为呼叫类型的增加,参与呼叫用户类型的增加,从而相应的呼叫/会话的转移等业务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同时还增加了会话合并功能,即两个出呼叫或入呼叫可以整合成一个三方会话。
现有电信网络如何演进到NGN 现有电信网络在话音业务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中国电信拥有遍布全国的电路交换网络,在这几十年来,中国电信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如何保护现有资金和保护现有电信业务的收益是电信网络演进至NGN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演进应该分为几个层面。
a)从网络接入层上的演进:宽带接入建设为用户提供宽带的且面向分组的接入,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速的接入方式。现在各地智能小区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意味着面向NGN的演进的开始。
b)从长途网络层面上的演进:利用集成的或独立的中继网关,旁路部分话音话务到IP或ATM网络上,利用SoftSwitch进行路由控制和业务的提供,我们称之为中继旁路的策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减缓现在的电路交换网络的拥塞问题。
c)从Local交换网络层面上的演进:市话局是具有最大部分投资的点,拥有大量的用户机架以及许多Local的电话业务数据,改造将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建议利用综合的具有大容量的宽带接入设备取代现有的用户架,以独立的Access Gateway接入到IP网络或ATM网络,升级SoftSwitch和应用服务器以支持Local的电话业务和IN业务。
转载地址:http://www.voipchina.cn/technology/2004-03-24/369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