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光纤巨头长飞的内外搏击

  在光通信行业,知道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下称“长飞”)这个名字,就像知道自己的名字一样重要。
这家公司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光纤光缆。2005年,长飞的光纤产量突破1000万芯公里,成为仅次于美国康宁公司的全球第二大光纤光缆生产公司。

  与从开始的暴利到全行业的衰退再到如今的涅磐重生,1988年作为中国光纤产业发端成立的长飞公司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大起大落。

  如今,2001年非理性的高价已经远去,四年的反倾销大战也已经尘埃落定。全球光纤需求的复苏,中国“光纤到户”(FTTH)工程的开展,以及运营商集中采购的实施正在带给光纤光缆行业一个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长飞依然是领舞者。

  反倾销与行业整合

  1988年,武汉市政府、原国家邮电部、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三家合资成立长飞公司。当时在中国,还是家庭奢侈品的电话正饱受串线困扰,互联网更是不知为何物。光纤光缆虽然已经在欧美和日本应用,但是到中国来价格奇高。

  “长飞的诞生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长飞公司市场部副经理田毅凡说。几经变化,现在长飞股东已经变更为中国电信、长江光通信产业集团以及荷兰德拉克公司,其中外方占股37.5%。当长飞能够规模化生产光纤光缆的时候,进口光纤的高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2001年,中国通信产业刚刚开始改革,几家运营商都开始构建自己的网络。强劲的需求将光纤的价格推到一个“非理性”的高位之上。众多光纤光缆企业也纷纷在这个时候上马,一度达到300家之多。

  随着中国电信业发展趋于稳定,光纤光缆的价格开始理性回归。此时欧美市场的饱和也促使美国康宁、日本藤仓等公司将目光瞄准中国。由于外方的低价倾销,进口光纤一度占到中国市场的40%。那时候的光纤,“比粉丝还便宜”。

  2003年5月,长飞和江苏法尔胜向商务部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对“原产美日韩G652单模光纤”的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2005年1月1日,商务部裁定日韩企业倾销成立。

  这场事后为人津津乐道的反倾销大战使进口光纤的市场份额降到了10%左右。同时,这也促成了中国光纤行业的整合,长飞伺机收购和控股了一些企业。如今,中国光纤企业的数目已经降到了15家。这一数字在田毅凡看来仍然嫌多,他说现在还有很多企业找到长飞谈资本合作事宜:“强强联合将是一个趋势,正常的应该是保留七八家左右。”

  在9月23日的中国通信光电线缆企业家峰会上,有不少小型企业主动提出了整合。与会专家说,这是因为今年运营商集中采购之后,订单开始向少数几家大型生产商集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价格与利润

  现在,卖光纤已经赚不到多少钱了。田毅凡认为这是存在于各个行业的趋势,原材料价格上涨,终端消费品价格却保持稳定,使得制造业利润两头受挤压。要取得利润,无非要有两个优势,一是完善产业链,用上游利润补充下游;二是上规模,薄利多销。

  长飞70%的利润来自于光纤预制棒。作为光纤的上游产品,光纤预制棒因为技术复杂仍然维持高利润。虽然国内其他企业如富通、烽火科技等公司也可以生产光棒,但是量很小,真正能够上规模生产的仅长飞一家。

  平安证券分析师刘军表示,因为美国和日本都在大规模实施FTTH,本国需求增加,出口减少;中国的出口去年开始扩大,同时自身需求也在增长,造成今年国内光纤开始出现供应紧张。正是这种需求开始拉动全球光纤行业复苏。

  去年起,运营商由原来的区域采购改为总部集中采购。运营商的招标开始理性,订单开始向规模大、实力大的企业集中,与以前相比供货商有所减少。长飞无疑会在运营商的集中采购获得利益。

  刘军认为,长飞的产品仍有提价的空间。但是田毅凡表示他们不会轻易提价,刘军猜测,这可能是出于挤垮对手、占领市场的考虑。

  目前中国一年的光纤耗用量在1700万到1900万芯公里之间,市场规模大约30亿元,而长飞一家的产能就有1500芯公里,年产值20亿。

  内与外

  田毅凡说,即便长飞是龙头老大,但是行业的竞争仍然有威胁:“所以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制度为基础的程序化管理就是现在在做的工作,这要花一年的时间。”

  长飞也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长飞的目标是争取3到5年内海外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0%到35%。”田毅凡说。他并指出,全球的光通信产品耗用量中,中国是比较大的,国家的政策鼓励走出去,但是国内的市场必须要巩固。

  如今,中国已经开始启动FTTH以及“村村通”工程,3G时代呼之欲出,铜价的上涨也加速了“光进铜退”的步伐。这让长飞有理由相信,光纤光缆行业的好日子正在到来。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