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中国启动IPv6新干线 将改写未来互联网格局

 中国在IPv4上已经落后,但在IPv6上一定要成为赢家。一直在寻找跨越式发展良机的中国将有可能因此进入世界互联网的第一阵营,甚至成为被追赶的对象。
  三年以前,整个产业都注意到了这个机会,但疑虑与观望毕竟占了上风。然而能量从来都在积蓄,三年以后的今天,中国架设IPv6互联网“新干线”的工程终于启动,整条产业 链也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在一张渐次清晰的时间表下,带有不同利益主张的力量开始集结、变化、渗透,或者加速、或者模糊了“新干线”的未来。
  这只是一个开端,却意味着IPv6在中国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1月26日,全球著名的IPv6专家再一次聚集在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在此前后,已传来了众多令人兴奋的消息:到2005年底,中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网络;连接中国和日本的国际IPv6网络有望于12月中旬正式开通;即便是一直对IPv6“态度不明朗”的美国,也决定在美国军网中全面部署IPv6。
  种种“萌动”似乎即将化开封冻已十年之久的IPv6。作为IPv4的“接班人”,IPv6能够创造出比IPv4多近1600亿亿倍的地址空间。此前早有专家预计,IPv4地址将很快用尽,那个时间将是2005年。
  这种紧迫性在亚洲,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按照IPv4的分配规则,70%的地址已被美国占有,一个美国人大概可以分到10个IP地址。而诺大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A类地址,6000多万网民,只有3000多万个IP地址,与麻省理工学院拥有的地址数目差不多。
  于是在很多人眼里,IPv6成为改变旧规则,重新划定起跑线的绝好机会。
  IPv6前夜
  “如果邬院士到美国白宫做这么一个演讲,将会是今年继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之后的第二次震动。”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表示,他话语中的主角正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邬院士在11月26日的“中国IPv6应用服务研讨会”上发表了“下一代网络的期待与思考”主题演讲。Latif说,“美国的那些官员要赶上邬院士的水平,至少需要10年。”
  邬院士原是通讯领域的专家,任职于中国工程院后,与政府、学术界、电信运营商和企业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交流。作为国家CNGI项目(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专家委员会组长,他所领导的专委会在推进IPv6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因而被外界称为“超脱的、相对中立的政府智囊机构”。
  CNGI项目在早些时候已被提出,随着包括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在内的八个部委联合发起项目招标,尤其是十四亿发展资金的基本到位,CNGI掀起了业界对IPv6的热情。
  在中国电信、网通联合中科院、中国移 动、联通、铁通以及赛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六家运营商中,尽管各位知情人士都不愿透露具体是谁拿到了五个节点,谁又拿到了七个节点,不过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有了“2005年底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IPv6网络”这个明确的时间表。
  其意义正如Latif所说,“现在对于IPv6来说,时机已经成熟。”下一步,各大运营商面向各大设备厂商即将进行的二次招标将会掀起新一轮的高潮。尽管这一切算不上突如其来,但对比“三年延迟,十年探索”过程中对大规模升级IPv6时机的争论不休,这样的状况确实令人欣慰和激动。
  不过,标准和技术的成熟并不能掩盖其必须面对的如何过渡、如何赢利的问题。中兴通讯公司技术中心研究部数据通信实验室主任吴捷认为,国家推动CNGI,意在把核心设备厂商引入国家骨干网市场,但是还谈不上大规模的建设。另外,杀手级应用总是讨论的中心问题,3G的滞后使其可能不会像众人的期望那样成为IPv6的杀手级应用。
  但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正好对应了Latif所说的“人口众多”将成为IPv6最初的“杀手级应用”。华为数据通信产品部涂总工程师说,“从发展的角度看,现在是大规模建设IPv6的前夜。也就是说,现在虽然不会立即大规模升级到IPv6,但采购网络设备必须要求具备支持IPv6的能力。”
  谁能推动IPv6
  日本是最早投入IPv6开发的国家之一,但那个时候的开发不是由政府来牵头,而是由不同的参与者,例如厂家、研究所一起研究开发协议和相关的软件等等。他们遵照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规则,有竞争也有互动,在IPv6标准化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正是由于日本在发展IPv6时的“自发性”,使得日本的企业不得不面临“乌龟”和“兔子”的选择问题。“乌龟”和“兔子”是日本两个不同的IPv6研发组织对他们实现同一功能的不同技术或产品所起的名字。不论是“乌龟”还是“兔子”,最终都到达了终点,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各个国家在切入IPv6市场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日本的网络发展史也告诉我们,在IPv4时代他们可能连一个有影响力的路由器厂商都没有,然而对IPv6的重视完全造就了另一幅景象。日本的一些超大型公司,依靠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并基于日本在电子产品的优势,使日本成为目前在IPv6最为领先的国家。尽管如此,日本的IPv6之路仍然曲折。事实是,当初在开发IPv6时,日本的组织和企业都把着眼点放在网络的搭建上,都在关注在这个新的互联网上通讯能否实现,导致IPv6在商业应用上的滞后。
  如何协调实验和商用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明确支持、产业政策制定和整体规划,这也是中国在日、韩、欧洲发展IPv6的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最大经验。从这次政府牵头CNGI项目,希望通过运营商来建设覆盖全国的IPv6网络,清晰的看到了中国IPv6的发展思路-“平滑演进”。
  中国各主要运营商都拥有各自的基于IPv4的优异骨干互联网,毫无疑问,他们会选择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两种网络协议,再通过过渡技术,使两个网络可达到互连互通。谁也不敢完全从前者过渡到后者,因为这种成本无法承受。在CNGI项目中,运营商们将根据各自的网络框架和传输资源,经过招标评选确定并部署各自的节点,来组成覆盖全国的下一代网络。
  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BII)总裁刘东分析到,运营商根据业务的迫切程度不同,态度会有所不同。有的运营商比较积极,愿意自己掏钱加大投资力度,这种可能性应该是较大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IPv6相关项目负责人谢高岗博士也表示,这个基本覆盖全国的骨干网形成以后,愿意做应用和接入的厂商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运营商的龙头作用也会吸引更多的终端厂商,路由器产品将由低端向高端发展。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雏形逐渐明朗化,可以期待厂商的热情会逐渐高涨。
        而在技术方面,许多厂商选择了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以中科院计算所为例,由于计算所的研究队伍在早先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与其合作成为降低技术风险的捷径。同时,已经成熟的技术也会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支持IPv6协议的摄像头
  类似中科院这样的研究机构参与和推动IPv6,小到终端设备,大到实验网,都能够为运营商、厂商树立一面大旗,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疑虑并结束观望。随着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这种合作会更多的转移到应用和服务的开发。
  其实,在IPv6中国“新干线”的轨道上,各种网络之间、不同业务之间的融合是不分先后、并行发展的。产业界、政府都会出力推动部署和建设IPv6网络。以前“鸡和蛋”的问题-网络运营商在看不到成熟的产品和应用不敢贸然大规模投资建网,而设备厂商则在等待网络基础形成后再跟进产品-已不是争论的中心。在政府的引导下,重心被转移到如何合理有效的建设网络,并实现“零成本过渡”。
  产业链萌动
  中国的IPv6机会应该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在现今的发展思路下,产业链上的一些环节开始行动了。
  随着八大部委的招标,还有谁会“慢慢来,等产品成熟了再搭建网络”?每个运营商有各自的特点,有移 动的,移 动还有不同的标准,或者宽带很强。尽管“共同努力建设覆盖全国的下一代网络”是运营商的共同目标,但是底下的较劲是真实存在的。
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从商业的
角度看利用IPv6可以做到永远在线
(Always On),这将在某种程度
上实现更新的商业模式
        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不是如何来铺网络,而是下一代网络的指标-对带宽、接入速率、安全性都会有一些要求。谁能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产品,是成为赢家的必须条件。
  运营商是龙头,动起来以后,其下游厂商也会从一开始的观望变得积极起来。也许对于设备厂商来说,CNGI是更大的挑战。
  作为国内设备厂商的代表之一的华为,其路由器产品在今年10月通过了北京传输所组织的IPv6协议入网测试,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测试的厂家。华为的规划是从2004年开始,所有的数据通信、NGN及无线产品逐步全线支持IPv6。
  另一位领先者中兴通讯公司,也在发力开发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的核心路由器产品。基于在移 动上所取得的业绩,中兴在软交换、CDMA和W-CDMA核心网络产品的设计之初,就严格要求必须支持IPv6。
  而中国市场上的日立,则更像是一个IPv6的推广组织。日立自1995年就涉足IPv6,其原因在于看到了IPv4网络难以实现的端到端(P2P)功能而留给IPv6的机会。今年1月,日立率先获得了中国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第一张IPv6产品的“电信设备进网试用批文”。
  BII公司作为国内知名一家完全定位在IPv6的厂商,一直与运营商、设备厂商进行着多方面的合作。刘东表示,BII下一步会积极投入到网络建设,他们已有了明确的市场目标和需求。BII联合多个终端厂商的IPv6智能终端设备的演示水平,已不亚于具有强势电子产品实力的日本企业。不过在国内,终端制造商还远没有被调动起来,比如开发了IPv6路由器产品的中兴通讯却对IPv6手机没有详细的规划。但吴捷表示,研究在继续进行,有望于明年推出演示产品。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