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固网转型三大共识

  如何成功实现固网转型?固网转型的风险有多大,能不能成功?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没底。
众所周知,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的立足之本,网络之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盲目地改变网络将给运营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网络转型转不好反而会影响运营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事实上,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家固网运营商已经十分成功地完成网络转型。

  网络转型是一场刚刚打响的持久战,正如《转型》一书中所说——“成熟的战略思考,就是通过具有前瞻性的选择,实现差异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根据不完整甚至未必可靠的信息,来对未来走向作出大胆的预测与应对。”在电信业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寻找固网转型的成功之道呢?

  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业务转型、网络转型、管理转型等多个方面。而网络归根到底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因此网络转型要服从于业务转型,网络转型更要服务于业务转型。当我们面向大信息服务来思考电信业的未来发展时,我们完全可以从为信息化服务、为信息化业务创新这个大方向来寻找固网转型的成功之道。

  业务要融合网络要开放

  固网运营商毫无疑问将是信息化主力军中的主力。因此,我们就必须用服务信息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固网转型。

  近年来,有关“融合”的名词不绝于耳。未来的网络将是多业务融合的网络,由分离网络向融合网络转型是必然趋势。网络融合包括方方面面:三网融合、运营的融合、管理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城域网与接入网的融合、话音网与数据网的融合、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三网融合”,“三网”界限的打破将使得信息通信业的潜能得以释放,信息、通信、媒体、娱乐等行业间的融合将会极大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催生新型的产业链,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的业务需求是融合的基本驱动力。对于用户而言,有了融合业务,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不但可获得一揽子服务,在通信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还可以享受到融合所产生的许多新业务。融合能够为全业务运营商节省投资,减少运营成本;融合有助于运营商更加灵活地开展业务,能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降低用户离网率;融合能为业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增强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但是,面对融合业务,传统固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过去100多年传统电信行业基本上是垄断行业,导致它缺乏活力,传统的固网也是一个封闭的网络,封闭的网络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业务创新困难,难以提供融合业务。另外,传统固网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网业一体,网络和业务的提供都是同一个提供商,这样的情况在特定的时期有其好处,安全性高,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但是问题是容易形成垄断,妨碍业务创新。传统电信网络的设备是专用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针对不同网络的需要可能会需要不同的设备,而且设备的软件和硬件都是专用的,会导致成本比较高,灵活性差,开发周期长,一些新业务需求出来的时候原有的设备不能满足新的需求,需要重新开发新的设备,淘汰原有的设备,导致投资比较大,这是传统电信网络面临的一些问题。固网转型能不能成功,关键就是固网架构能不能很好地开放,能不能建立一个开放的产业链。

  因此,对于固网来说,封闭是死路一条,开放才是成功之道。开放的固网可以快捷地创造新的业务,使得更多的外部力量加入到信息通信行业里,为业务创新提供更好的基础。未来固网是一个开放的固网,网络开放最大的价值就是推动电信产业链的开放和多元化。网络的开放使得业务创新、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更为灵活方便,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商业机会。所以固网转型能不能成功关键就是开放能不能做好。

  IP是基础宽带是方向

  信息社会中,移动用户和互联网宽带用户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数据业务的迅速普及,随着网络分组化的不断推进,IP业务已初步形成替代话音通信的技术基础,宽带接入的迅猛发展成为基于IP技术的各种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而IP业务的运营模式也正逐步迈向成熟,网络的IP化成为必然趋势。因此,IP当之无愧地成为网络转型成功的技术基础。

  未来的网络将是全IP的。一方面,IP技术正在整合全部通信信息业务平台,演化生成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IP网络比分级电路网络更加凸现新经济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超边际、低成本方式实现全社会普遍渗透,这为电信业向信息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IP技术的发展使电信网向综合信息网发展成为可能,进而将促进整个电信产业向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往的电信网络主要由交换、传输、终端三个基本单元组成,主要业务是实现语音通信,而将来的信息通信行业主要由业务应用开发者、IP平台提供者、核心网络等更加复杂的系统元素构成,提供信息通信、网络娱乐、行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更加广泛的应用,而在这样一个网络中,IP技术又恰恰是最核心的技术。因此,在向信息网迈进的过程中,IP这种能够经济高效地整合各种信息平台的技术将是贯穿始终的主轴。

  同时,未来的网络将是宽带网络,由窄带通信向宽带通信转型是必然趋势。从传统的电信网络向先进的电信网络架构迈进、从电信网络向信息网络跨越,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量的迅速增加。海量信息的广泛传递和共享需要宽带分组网络来承担。以前的窄带话音网络交换体系的结构限制了信息的大量传递和共享。基于IP的分组化宽带网络的发展,完全可以满足海量信息的广泛传递和共享需求。

  需求测不准弹性是上策

  信息社会里,电信网络已经进入以用户需求为主要驱动的时代。这个时候网络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构建,主要取决于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迁移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新一代电信网络在业务提供能力上必须适应这个变化。

  回顾传统固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固网的需求是相对确定的、可以预估的。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持续提升,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化和不确定。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重要的定律——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定律”(某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测量出来,对其中一个参数测量得越准,由于测量的干扰,另一个参数便会变得更不准)。在信息化大潮中,不同类型的企业、部门或者个人,不同的场景应用,对业务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综合信息服务时代业务需求的最大特征:测不准!

  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固定网络架构,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业务“测不准”的要求。也许有人会提出,必须把网络建得容量足够大、带宽足够宽、业务特性极其丰富。这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任何一家运营商都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案,因为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容易产生泡沫。怎么办?

  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是“刚性”网络的典型:以64k数字电路为基础,以交换机为核心,以SDH为连接,基本上不具备弹性能力。比如,北京到上海的电路十分繁忙的时候,北京到乌鲁木齐再到上海的电路可能十分空闲,但我们用不上。除非事先设定相关的路由机制,否则系统不能自动去寻找。最早AT&T曾经为此推出一套长途电路智能调度系统,据称能自动实现上述功能。但是这只是在“刚性”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智能,一点弹性,而成本却很高,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实践告诉我们,采用“弹性”架构的网络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NGN架构的提出和实现,则给出了“弹性”网络及其理念的落地方案。NGN的分层架构,并不是一种技术游戏,而是为了实现网络弹性的必然选择。NGN把网络从PSTN交换机连接而成的封闭的刚性架构,变成由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组成的分布式架构,很好地实现了网络的弹性。当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大规模实施的网络智能化建设,正是这一网络架构变化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要成功推进固网转型,我们必须遵循以上三个共识:业务要融合,网络要开放;IP是基础,宽带是方向;需求测不准,弹性是上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