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IPv6对硬件平台技术要求浅析

  随着CNGI等项目的启动,IPv6技术的战略地位凸现,各种媒体IPv6技术也进行了比较广泛的介绍和报道,主流网络设备供应商纷纷推出自己支持IPv6的产品,但同时我们都看到了IPv6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那么IPv6技术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目前阻止其广泛应用的障碍都有哪些?针对这个问题,业界从IPv6各种功能、政策、应用环境、产业链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诸多论述,包括在IPv6论坛中,基本上都在这些范围之内。其实从IPv6技术本身来说,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硬件平台的角度,来简单的谈谈过渡到IPv6技术之后,IPv6和IPv4对硬件平台的要求有什么不同?这也是研究IPv6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但对IPv6如何过渡到规模应用阶段来说,尤其是在保护用户投资方面,却异常重要。
  处于过渡期IPv6技术的特点
  应该说,处于过渡期的IPv6技术最大特点莫过于不断的升级,IPv4发展了几十年,在路由协议、QoS、组播、报文头扩展、状态机备份、安全等方面还在不断的完善中,相信IPv6在标准建设、协议栈开发方面还有着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v6将会面临不断的升级完善的局面;为了兼容现有的IPv4技术,尽快的获取生存空间,支持IPv6的网络设备更多的要在双栈环境下运行,“兼容性”的重要性往往大于“先进性”,在确保兼容性的前提下,如何在应用支持方面,能够做到比IPv4更具优势是过渡期IPv6开发的重点。
那么,在考虑IPv6在过渡期的特点前提下,如何很好体现IPv6的技术优势呢?对硬件平台的要求应该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一般而言,目前的硬件平台主要是分为ASIC平台和可编程硬件平台(NP、FPGA等)的区别。下面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这种不同,可以让我们对IPv6技术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软件升级支持
  针对处在过渡期的IPv6技术会不断升级的特点,NP等可编程硬件显然具备更强的优势。NP对于硬件的技术优势主要在于方便优化、升级,从而很容易增加新特性。由于IPv6网络处于新生时期,协议、特性的更新是频繁的,这就要求IPv6设备能较快的更新换代。从另一个角度,IPv6设计的一个宗旨是方便用户应用层的扩展,因此NP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实用的私有特性。而ASIC目前能够做的只能是IPv6协议已经固化的转发功能,扩展方面的功能无法做到支持,只能依靠设备中的CPU解决,这样会让整个设备的转发速率下降到一个无法接受的水平(几百Kpps),并且会威胁到设备的稳定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可编程的硬件平台设备可以更好的保护用户的投资。
  路由表容量问题
  IPv6采用128位地址,路由表占用空间在容量不变时要增大到原来的4倍,而ASIC中的硬件转发的路由表存储在ASIC专用的地址空间中,硬件地址表空间很有限,一般情况下也就在几十K的水平,因此ASIC平台在IPv6的环境中,如果保持Ipv4一样的地址表空间将会大大提高成本,因此硬件在设计上需要尽量节省私有空间大小而提高路由表容量。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在过渡期往往设备运行在双栈环境下,同时面临IPv6和Ipv4的路由表需求,因此对地址空间的要求将大于目前的纯IPv4环境。而NP等可编程硬件一般采用的是普通的共享内存空间。前者在成本上远远高于后者,相比而言,NP在内存成本的提高可以忽略不计,路由表空间也就不存在问题。
  选项头和扩展头的支持
  IPv6的选项头更能远远强于IPV4的IP选项,对于扩展头的处理也更加丰富。其中所有转发结点都要处理路由扩展头、逐跳选项头和地址选项头。逐跳选项与地址选项目的是为了支持特殊应用(如安全、管理)而预留的,中间结点需要根据某种策略来处理。目前RFC2460并未定义成熟而有意义的选项,其潜力尚未发挥。因此,当需要使用这些选项头实现用户特殊需求,或者IPv6协议有扩展升级的时候,只有NP等可编程硬件能很快适应这些变化并升级系统,而用ASIC实现则难以快速应对协议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
  报文转发效率
  IPv6协议的一个设计思想是减轻转发的负担,采用以下了几个思路:
   基本报文头长度固定,没有多余的头部长度字段
   转发结点并不计算校验和
   中间结点不得分片
  相对于其它硬件平台来说,ASIC平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硬件”转发,也就是说直接通过ASIC硬件查表实现数据的快速转发,在转发性能、转发延迟方面,在IPv4的环境中ASIC平台相对其它平台有几乎大一个甚至更多数量级的优势,然而随着IPv6的这些特点的产生,其它硬件平台在IP报文头上的开销将大大减小,导致其它平台和ASIC平台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QoS的实施
  作为从IPv4衍生而来的IPv6技术,并没有改变IP技术的最本质特点-面向无连接的网络,因此IPv4所面临的所有QoS问题,IPv6中同样存在。IPv6协议在IP Base (基本) 和Extension(扩展)报头中包含了少量与特定于QoS的服务元素,包括流量类别(Traffic Class)和相应的流标签(Flow Label),由于报文头的简化,QoS处理和实施的效率会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IP网络规模的增大和应用业务的日益复杂,IP网络日益已经成为一个“补丁”网络,至今为止在IPv4网络中的QoS技术和标准还不断在产生,而IPv6的QoS问题还根本没有被广泛提及,队列机制、调度机制等标准的制定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些机制将牵涉到队列的缓冲区、处理策略等等,IPv4环境下的AISC的这些处理机制都是固化在芯片中,而在现有的环境下,用ASIC实现将来的IPv6的QoS策略显然不现实,采用可编程硬件将是有效实现将来的QoS策略的唯一选择。
  过渡时期的策略可实施能力
  NAT-PT 属于一种Ipv4到IPv6的过渡策略,目的是根据SIIT协议进行IPV4 IPv6报文头部的转换。由于转换涉及到更新高层协议(如FTP)内部的IP地址等信息,必然需要面对完整的IP报文进行解析。因此NAT-PT结点在转换报文前首先需要将IPv6分片报文重组,会需要缓冲大量乱序报文并记录超时。硬件实现时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定时器,在处理相同规格的缓冲时,实现成本要比NP高昂,性能在这种情形下也难有提高,当然在转发延迟方面的优势也会大大降低。
  另外IPv6的ACLv6也涉及到报文重组,ACLv6更强大的功能在于扩展头地址的解析:ACLv6可以根据IPv6报文任意扩展头的内容、传输层协议的标志等做为策略参数并做决策。强大的ACL特性是NAT-PT、IPSECV6、防攻击设计、防火墙的重要基础。NP等可编程硬件很容易以较低成本实现丰富的ACL特性,而硬件实现则会困难的多,尤其是目前这方面的标准远没有完善,因此用ASIC平台根本无法完善的考虑这些功能的支持。
  在VPN的应用中,当转发报文的出口为Tunnel(如GRE)时,处理会更复杂一些,需要根据Tunnel类型和特性对报文的重新封装、嵌套、查路由表、分片等等,以适应复杂应用与组网。同时,对于类似GRE的Tunnel,用户可以自定义丰富的附加属性信息以满足需求。NP相对于硬件比较容易的升级以处理丰富的Tunnel特性。而在过渡阶段,Tunnel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渡手段。
  从以上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过渡时期NP等可编程硬件平台更容易实时过渡时期的一些策略。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IPv4到IPv6的过渡期中,采用可编程硬件平台组建过渡时期的IPv6网络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港湾网络作为一家专著于IP数据领域的主流网络设备供应商,2002年就启动了IPv6的相关开发,并承接了国家“863”相关项目,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高端路由器、高端交换机、骨干路由器等设备的规划初期,就考虑到对可编程硬件平台的采用。比如港湾网络的PowerHammer P640/320/160系列万兆核心路由器就采用了ASIC+FPGA+TCAM的方案,ASIC负责切报文头,可编程硬件FPGA负责对报文头的处理,而TCAM作为专用查表的硬件配合快速查表工作,实现了10G端口IPv6的线速转发。PowerHammer ESR80/50/20系列核心路由器、BigHammer6800系列核心交换机都采用了NP+ASIC的方式,用NP实现IPv6转发,用ASIC实现IPv4的转发,从而实现了一机双栈,并且具备良好的向前兼容性,通过软件升级就可以实现对将来IPv6新功能的支持。而NetHammer G系列核心路由器、NetHammer M5系列多业务路由器都采用了NP技术,也可以直接通过软件升级不断支持IPv6以及将来IPv6新的功能。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