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自立品牌闯天下
在国内显示器市场业内知名的冠捷,2003年,大陆显示器内销市场将继续保持15%~20%增长幅度,预计全年销售量将达到1250万台。但即便如此,冠捷却决定在今年加大对自有品牌的投入。冠捷(AOC)科技中国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段振华表示:在代工领域冠捷已经取得了成功,现在冠捷的目标是进军品牌市场。
其实早在90年代中期,台湾笔记本代工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但目前台湾笔记本电脑厂商拥有自有品牌笔记本电脑的只有伦飞、华硕、宏碁、仁宝几家,在代工和品牌之间,相较于台商代工业的辉煌,台湾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要逊色得多。而另一个台商辉煌的代工领域——手机,也已经开始涉及自有品牌。率先走出代工道路打出自有品牌大旗的是富本、广达、鸿海等知名代工厂商。富本是Intel主板的代工厂,广达的客户包括HP等厂商,而鸿海的产品被贴上精英的牌子加以销售。作为“代工王”鸿海,也开始不甘寂寞,富士康的品牌应运而生。
出于利润的考虑,低成本、高质量的优势是台湾代工厂商得以开创品牌的基石,但这些优势同样为大陆厂商所拥有,当大陆代工企业在技术上接近台湾企业时,对台商代工的业务构成直接的竞争,对推出自有品牌的台商而言,自有品牌尚未成功,代工仍然是维持其业务转变的基础。而在世界代工转移到大陆代工的时候,大陆愈发激烈的竞争能力对台商转型的品牌战略将构成侧面的竞争。
想要成为国际品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技术能力;第二是海外经营能力;第三是品牌行销,这三者缺一不可。代工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人看作是为人做嫁衣的简单劳动,在IT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最大利润仍然来自品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代工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通过为国际巨头代工可以体验到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初步完成一个企业成长所必需的积累过程。
但是品牌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研究指出“除了商标品牌,还包括商标背后的专利、设计、版权、生产、甚至是组织等法定资产。而很多企业的通病是以为有了产品、有了名称,就是在做品牌。品牌不是行销活动的集合,而是公司营运基础的发散结果。”以韩国三星为例,早在10年前,他们就开始从最源头的设计端到市场面,一点一滴做改善。品牌之路看来也不是那么的好走。尽管许多台资企业开始意识到没有附加值的品牌效应,在代工领域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已经很难保持企业的发展,但代工和品牌的同步发展还将长期在台资企业中存在。
大陆代工,前途似锦还是窟窿陷阱?
在台湾代工越来越走向边缘化的同时,大陆的代工却依然如火如荼,而且大陆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尤其是在晶圆代工中,表现得更甚,因为这里的利润更加诱惑人。在中国众晶圆代工厂中,以中芯国际国际增长最为显著,该公司2001年营收尚相当有限,2002年却跃升至第二,年营收达8,500万美元,2003年在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代工客户订单涌入情况下,可望有相当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华虹NEC表现亦相当优异。
中芯目前是以0.35微米的高电压制程为三星的LCD驱动芯片进行试产,已经将近产品送验证的阶段。若中芯的制造获得三星验证完成,估计未来三星在中芯的每月产能需求量可能在五、六千片八吋晶圆以上。三星是全世界最大的Source驱动芯片供货商,去年下半年也决定淡出STN LCD驱动芯片市场,主攻TFT LCD驱动芯片市场。除了为三星试产TFT LCD驱动芯片之外,中芯也与意法半导体洽谈SmartCard代工合作之中。
显然,上海在中国芯片代工中的位置相当重要,有人曾经认为上海是吸引芯片投资的福地。但是,查看一下上海代工企业的业绩,却让人大吃一惊。目前运行中的11家芯片代工企业,只有两家盈利,即便战胜了资金不到位和订单不足的问题,因为资金投入巨大,任何一个芯片制造企业也必须忍耐一段时间的亏损。
截止到2003年6月底,上海芯片累计投资总额已达到84.78亿美元。而这还仅仅是上海芯片业投资热潮的冰山一角。仅就台积电一家而言,它下一步的计划是在8年内投资100亿美元。而宏力半导体则称10年内将投资60亿美元。目前,华虹NEC、贝岭、先进半导体等企业与中芯国际、宏力共同构成了上海芯片代工业的格局。
为争夺芯片代工业的投资。上海、北京和深圳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政府扶持力度之大的一个表现是银团贷款。芯片热的背后是产业诱人的投资回报率,但愈是这样的行业,变化也就越大,上海华虹NEC就成为表现芯片制造业瞬息万变的一个经典案例。华虹NEC是国家“909工程”的主体,总投资额100亿元。1999年华虹NEC投产之时正赶上全球芯片市场形势大好,2000年取得销售额30.15亿元、利润5.16亿元的佳绩。但到了2001年,华虹NEC生产的惟一产品DRAM的价格从从20美元跌到了2美元,导致企业在2001年的前8个月就亏损了7亿元。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上海目前11家芯片代工厂商中,只有贝岭半导体和先进半导体在赢利。其余的要么是投资时间较短,赢利还需要一段时间;要么是缺乏足够的市场驾驭能力,获利的初衷被无情的市场所颠覆。高成本、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有两个要素决定着芯片的赢利能力:一是产能利用率,二是技术的高端程度。“中国的很多芯片投资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银行的贷款,怎样规避银团贷款的风险是一个问题”,业内专家如示说:“芯片投资中常常因为后续建厂资金不足或是找不到合作伙伴等因素出现‘烂尾’工程。芯片代工厂建到一半或者一大半被叫停是件骑虎难下的事。因为,前面的投资已经不小了。如果不做了,前面的巨额投资就打水漂了。等你找到资金或是合作伙伴的时候,主流的工艺又可能跨出1-2代了。”不久前,首纲叫停进军芯片业的消息还历历在目,因此,以为代工芯片是一片坦途的话,也未免过于自信芯片业所谓的高回报的诱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