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 频道

国产服务器十年抢占半壁江山

  【IT168 消息】国产家电7年抗战洋对手成功国产PC用了4年打败国际厂商

  在十年前中国的服务器市场上,根本还见不到国内厂商的身影;十年后的今天,国产服务器厂商已经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

  今天,是中国国产第一台用于商业用途的服务器---浪潮服务器正式推出的第十个纪念日。十年前,基于10颗英特尔处理器的国内第一台服务器---浪潮SMP2000的上市,打破了国外厂商在中国服务器市场上的垄断,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的服务器产业"的历史。十年后的今天,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最新公布的统计,国产服务器总体市场份额已经从2001年的41%上升到2002年底的45%,而到目前为止,国产服务器已经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浪潮已经成为国内首家能与IBM、惠普分庭抗礼的本土厂商,方正、曙光、联想等服务器厂商也都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中国服务器市场上活跃的生力军。与之同时,国产笔记本、国产软件也在纷纷崛起……

  其实,在中国IT业率先打响与国际品牌的反击战的,是传统的PC生产厂商,国产PC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才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信息产业部的统计表明,到2003年以前,中国(内地)自有品牌PC已经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持续徘徊在4%以内。

  1993年,当时国内很多机构和厂商在服务器领域开始探索,其中浪潮的孙丕恕带领一批科技人员首先研制成功了中国知名台服务器SMP2000,开辟了中国服务器产业的新纪元。曙光、长城也陆续开始了服务器的研制和开发。

  服务器的高技术含量,国内客户对本土品牌的认知模糊,加上国外品牌和客户多年合作形成的默契,使市场为国内服务器厂商留下的缝隙非常狭窄。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用户对国产服务器明显缺乏信心,"当时正值出国热方兴未艾,有一部分用户的项目主管,纯粹为了可以出国去培训和考察而高价购买进口服务器。"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回忆说,浪潮就守在用户的家门口,论性能也不比进口的机器差,却被挤到了用户视野的最外圈。

  经过好说歹说,浙江的一个地市级银行客户勉强同意试用浪潮的第一台国产服务器。从1993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国内厂商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技术,顺利完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可在当时,市场份额最大的浪潮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始终徘徊在3%到4%左右,其他厂商的情况就更差了,并且在当时国产服务器基本上还是PC的附属品,而且从国内各服务器厂商的市场销售人员组成来看,基本上都是那些搞研发的"秀才"给逼上了销售的"战场",而且服务器都是搭PC的车走,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服务器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所有的厂商都在思索:中国国产服务器行业如何才能起飞?

第二步是尽快走出作坊式生产。

  1996年,国内银行、电信等行业的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国家的"三金工程"也开始启动,同时Internet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服务器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日渐扩大的市场空间成了国产服务器的产业化的催化剂。但是,如果国产服务器只是维持以前的"作坊"式生产,就不可能利用规模生产带来的低成本,就不可能真正拥有与国外品牌进行抗衡的实力。

  "国内也有其他厂商开始介入到这个领域,但在市场运作方法上还是浪潮过去走的路子,但我们当时已经认识到这样做肯定难成大器。虽然我们陆续推出''第一''的产品,但市场运作不够产业化,做得再大还是脱离不了''作坊''的感觉。"浪潮当时做市场研发的一位老工程师回忆说:"不搞产业化,研发方面没有问题,可产品出来后卖得费劲,卖出去之后问题也会接踵而来。"

  当年,国产服务器生产企业认识到要做大就必须形成产业,于是以浪潮为首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条专业服务器生产线。1997年浪潮又引进了ISO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质量有保证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化加速了浪潮带领中国服务器产业走向产业化的步伐,浪潮又认识到市场体系对于产业的重要意义。方正、联想也在这个时候大力度跟进,相继认识到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也陆续实现了产业化。到1997年,国产服务器初战告捷,占据了国内15%的市场份额。

  也许正因为当年的零起点,反而给国产服务器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当时完全是凭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产业的感知力,浪潮、联想、方正等几家国内厂商选择了当时还不红火的英特尔IA开放式架构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突破,从而使国产服务器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期。进入2003年,服务器市场已逐渐步入成熟期,厂商的技术创新更多地集中在应用的完善和普及上面,而IA开放式架构的普及更缩小了国内外厂商在技术方面的差距,相对来讲,国内的服务器厂商在技术创新、贴近用户的设计等方面较之国外厂商可能更具优势。

靠性价比和服务优势收复失地

  一位行业用户明确表示,性价比和服务是自己最关心的方面,因此国产服务器如果想提高竞争力,就要发挥本土优势,为用户提供性价比更好,服务更有效的产品。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863专家宁家骏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说明建设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某单位曾购买了一台国外品牌的服务器,里面装着非常重要的数据,用了很久之后突然出现了问题,找到这家厂商,这家厂商却表示无能为力,因为这款机器已经停产,该厂商维修中心也已经没有技术人员了解这个产品。从规则上讲,服务器购买时间较长,已经超过保修期,用户无可奈何,但是机器里的数据又不能不要,用户最后只好自己一点点把数据倒了出来。从那以后,这个国外品牌的服务器就被这个用户永远地拒之门外了。国产服务器也正在意识到这一点。浪潮服务器提出了"服务专家"的概念,对用户承诺3年上门服务,曙光提出"定制"概念,为用户"定制"具体产品,都是发挥本土优势的做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说:"用户的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这几年来曙光公司大力推行按用户要求定制服务器,也因此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样,浪潮通过研究本土客户需求,结合当前用户应用需求与中国信息化构建特点,提出"您身边的服务器专家"的服务口号,建立方案解决中心和"绿色通道",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业用户的需求。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国外厂商的强大攻势下面,国内厂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浪潮把国外服务器巨头康柏甩在了身后,与IBM、HP并列中国市场"前三甲"。

  信息产业部侯建仁处长认为,中国的IT产业不仅要有产业链,还要有应用链。行业应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服务器厂商来说,也面临着市场格局与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一个全新市场机遇。就满足用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贴身定制式需求而言,国内服务器厂商更容易做到。对于研发和决策都在国内的国产服务器来讲,对于用户需求的反馈速度要远远高于国外厂商,对于用户需求的了解也要比国外厂商更深。另外,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用户出于安全考虑,也会指定使用国产品牌。

国产服务器挑战高端市场

  在原来的高端商用服务器市场上,还主要是以IBM为代表的国外厂商的天下。然而,国内服务器厂商如果想要在服务器市场上与国外厂商一争高下,高端市场是必过的一关。

  一般来讲,服务器的高端产品主要应用在金融、电信、税务、能源、政府、军队等关键行业,所以行业应用基础对高端市场的开拓十分重要。在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今年越来越多的国内服务器生产厂商又发起挑战高端的战役。

  2002年底,联想推出了万亿次计算能力的高端科学计算PC服务器集群系统深腾2000;曙光研制出"龙芯",并于不久前交付第1000套曙光TC1700高性能机群系统;而早在2002年5月浪潮与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项目小组合作设立了"高性能创新奖励基金"专用于奖励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并负责研究成果市场推广。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恩东说:"''前三甲''为浪潮与IBM、HP分庭抗礼奠定了市场的基础,浪潮真正要做的目标是超过国际巨头,有了市场的基础还不够,技术方面不超过谈超越还是心虚。""天梭工程"是浪潮在高端商用计算领域一步重要的棋,有了这步棋之后,中国的服务器产业才算完整起来,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国内服务器产业的崛起极大降低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为中国信息化的安全提供了基础的保障。目前,中国的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度与广度双维拓展的新时期,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产品的服务器,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产业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国内服务器厂商凭借强大的技术、产品、服务能力越来越多地进入像金融、电信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打破了国外品牌独占关键应用的局面;另外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广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走上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同时国内的服务器厂商在技术创新、贴近用户的设计等方面更是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用户更日益信任国内服务器厂商。国内服务器产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下一个打赢翻身仗的会是谁

  分析表明,在世界IT业一片低迷的气氛中,国内包括政府采购、电子政务、教育等行业应用的发展态势促使中国市场自身的需求成为主要拉动力量。同时,种种的利好条件为国内企业的成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寻求自身的整体实力、技术能力仍是国内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根据统计,2002年国内PC市场产、销量排在前十位的企业中,大部分为国产品牌,尤其是联想、北大方正,始终稳居PC产销前三名的位置。与之相应,2002年我国服务器市场产销进一步增长,全年产、销量均突破20万台。其中,国产服务器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累计到2002年底高达45%以上,比上年的20%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已占据近半壁江山。但是在中高端服务器市场上,国产品牌仍没有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市场依然被一些国际巨头厂商所垄断。

  而在笔记本电脑领域,根据赛迪数据的统计,在2002年的销售排行榜上,居于首位的是联想,其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6.1%,但位于前三位的其他两位却被东芝、戴尔所占据。这说明,国产笔记本电脑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有所突破,但要真正实现全面突围,尚待时日。

  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政府采购的正版软件项目招标中,在很多的情况下,尽管国产的系统和应用已经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但是从真正的普及应用来看,从平台级产品的综合性能来看,还尚不具备与微软、IBM、Oracle展开全面较量的能力。

  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杨天行先生指出,核心技术的掌握还很不够,自主软件的发展不够理想,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太差将是制约中国IT产业发展的核心原因。在巨大的机遇面前,下一个突围的IT厂商会是谁呢?

0
相关文章